■翟 曼/吉林工商学院
一、前言
思辨能力是一个人合理的内省思维,基于出生之后的客观经验来决定他的信仰或行为。一些研究人员将思辨能力分为两个维度即认知能力和情感特征,而另一些研究人员将批判性思维能力分为三个维度即思维要素、标准和智力特征。根据文秋芳的分类与再加工,在新颖的层级模型的阐述下,思辨能力可理解为两个层次,即自我约束能力和思辨批判力。情感和认知亦可由思辨批判力细分而成,认知又可精分为技能和标准两个层面。英语专业教学中的思辨性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英文文献时,不单单停留在汉译过程上,而是把语料内容和自己的态度、价值评判标准、观念、信念等认知内容结合起来,英文思辨性阅读是包含理解、释意和评价的多层次复杂的思维过程。要求学生对语料有更深层次的掌握和阐述,要求学生把信息以重要和非重要、客观真实性与主观观点性、价值差异性等维度进行分类与过滤,并合理揣测其写作主旨和言外之意。对于推导演绎的合理性还要有充分的论证与解释,补全语义空白,形成预测假设、抛出问题、找寻结论并统筹分析的逻辑闭环性阅读活动。阅读完成后,学生不但要转述清楚作者的原始观点,还要兼具自己的二次加工阅读的推论、判断和评价。
在“尊师重道”“程门立雪”等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下,我国学生惯性地无条件服从老师,对文本与课程的“权威”鲜有质疑,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往往多局限于文本释意本身,同时,语法过多地占据了英语课程中的比例,阅读指导也通常局限于阅读理解答题策略和技巧的训练,国内对阅读实践的概念架构还侧重于对国外阅读理论的翻译和介绍,诸如信息加工方法、心理语言模式、交际认知及图式理论等。这多成为英语专业学生阅读中思辨性能力不强的原因。
二、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学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环节
(一)教学目标设计
老师在撰写课程教案时会明确整体和小节的教学目标,但在具体实际教学活动中,不会每节课都告诉学生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尤其对于基础普遍一般的应用型高校的学生,英语课堂的课程小结也多侧重于新单词和短语的表达及篇章段意,很少把阅读技巧训练和共情感及评价性目标放到教学要求中来。由于宽泛不具体的课堂目标设定,加之其非主角的身份,大多数学生都说不清英语阅读课到底学什么,也道不清每次课的学习目标。致使学生目光如豆、一叶障目,即只关注具体化碎片化知识点,而忽略了课程的整体教学理念和属性,无意识强化思辨性阅读能力的训练。教学设计者最初提出的问题并非是“学生要学什么”,而是“学生学完后将知道什么或会做什么”。教学目标是通过某一具体的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某一具体的、可见的行为结果。在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中,授课者要把思辨性阅读能力培养的任务细化分解到课时为单位甚至每个课时中的不同环节为单位的目标。教学目标使教学活动以明确的目标为起点,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为终点。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安排都要以提高思辨性阅读能力为依托,讲授者和受课者均以明确本节课教学活动目标的前提下进行学习活动,如一次阅读环节让学生阅读五篇英文辞退通知书,首先自己总结出功能信件的书写格式,称呼要求,其次罗列出新单词和惯用句式,再次,总结西方文化在辞退这件事上的表述习惯,不同职位和工作性质的人的措辞差异,并进行评价,最后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共情感和思辨性能力就会得到训练。设计课堂或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从辞退他人的角度和被辞退的角度来创作信件,学生获得思维上的反思与递进。语料的理解、涵义的拿捏、语言点的掌握同时再兼具情感的共振才是思辨性英语阅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