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铁军/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外语教学人文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者主要观点是认为外语教育的本质是跨文化教育,强调文化教学在外语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如:Liddicoat(1999)指出跨文化语言学习不能是一个被同化的过程,而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在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之间开发第三空间的过程。Harumi(2002)指出外语教学的目的不是要把一整套外国的语言规范强加给学生,而是注重学习者对世界的观察和体验,培养学习者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跨文化意识,并理解文化是如何通过语言来建构的。Byram(2012)认为外语教育的本质是跨文化教育,它的目标是要培养外语语言文化与母语文化之间的桥梁型人才,这样的跨文化人才应该具有批判性文化意识,能够理性地审视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优势和劣势,并有效进行跨文化沟通。综合上述观点,外语教育应该被理解为是跨文化教育,在交流合作不断加剧的全球化时代,外语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有国际视野,而且应该能够融会贯通多元文化,促进不同文明间的跨文化理解与文明互鉴。(二)国内已有相关研究
目前我国学者在外语教学人文教育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首先,很多研究者认为外语教学具有人文性,须实现“全人教育”,即实现人在知识和素养方面的全方位发展。如:李侦(2011)呼吁在外语教学中须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使学习者通过语言学习发展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成为有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的人。张燕华等(2015)倡导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应兼具外语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倡在外语教学中对两种文化进行对比,使学习者客观、公正地看待文化差异,培育健康正确的文化观。其次,很多研究者针对外语教学人文素养的培育从教师发展、教材改革、政策制定、活动开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现实的、可行的路径。如:张广林(2009)认为外语教师须开发和挖掘教材和学习资料中的人文教育素材,使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感悟文化内涵和西方民族的人文精神,从而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杨青(2011)提出学校应通过人文讲座、人文知识竞赛、人文精神宣传融媒体建设等课外活动的方式营造校园人文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学习者的精神层次和文化价值取向。二、文化安全视角审视外语教学人文教育的时代意义
纵观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研究者把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提升到人文教育高度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已有研究成果更多的是将外语教育与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等要素相结合,鲜有研究者能够从文化安全的政治高度审视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问题,因此本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和战略价值。文化安全是非传统安全的重要子域,从文化安全的角度审视外语教学人文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这与党中央提出的增强 “文化自信”的时代主旋律是紧密联系的,对我国外语教育领域的文化安全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将开创我国外语教学改革创新的新视角。从文化安全维度审视外语教育人文教育的策略问题,有利于我国外语教育改革目标从语言的本质和国家发展等多重角度进行重新构建,有助于学习者在国际交流领域更有效地传播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文化霸权主义愈演愈烈,西方文化正在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形态、价值观正在受到各种层面和领域的冲击,如何确保我国的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基础不动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外语教育是我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互动、融合、冲突频繁发生的领域,且青少年处在思想意识和文化价值观易受影响的人生阶段,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决策者有必要从文化安全的角度审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和人文教育的内涵和社会功能,确保外语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