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庆/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国教学模式已逐渐由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变,课堂上师生互动明显增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得到提高。如何有效利用启发式教学法在《生活与哲学》课堂中达到启发的目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教师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一、启发式教学方法与《生活与哲学》
(一)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内涵
纵观古今国内外,各大教育家探讨研究的热点——启发式教学法,迄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的学者把启发式教学方法定义为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指的是教师以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为依据,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教育学》中在讲到教学原则时将启发式教学方法作为其中一项原则。但有的学者认为启发式教学方法属于原理性的教学方法,如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中提到“启发式教学是各种带有启发性的具体教学方法的总称,它对于各种具体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种指导思想。”。各学者对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定义有所差异,启发式教学方法可大体总结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遵循教学基本规律、掌握具体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地参与到启发过程中,发散其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二)《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
《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程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活与哲学》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并通过四个单元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第一单元的题目是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作为学习哲学的“入门”课程,该单元在阐述哲学定义和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哲学,并激发学习哲学的兴趣。
第二单元的题目是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主要内容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认识论,在阐述物质与意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的题目是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将联系发展矛盾的关系作为切入点,让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增强学生辩证思考的意识。
第四单元的题目是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主要内容有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价值观,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认识论应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历史问题,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启发式教学方法在《生活与哲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启发常缺位错位
大部分学生和老师都认为:哲学是一门晦涩难懂的学科,学生很难自学就能弄懂它。同时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大部分教师仍认为自己是课堂的领导者,便容易出现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缺位的现象。以“生活处处有哲学”为例:大部分教师只是让学生自己阅读,“入门”没有吸引学生,学生后续学习会枯燥,但如果教师通过一个个生活现象、小故事(如拔苗助长、篮球赛的攻与守)来展现生活中的哲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门需要具备超强的理论性和实际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具备雄厚的启发式教学理论,如果教师轻易启发,学生理解不到教师的启发意图,就会出现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错位的现象。以“物质概念”为例:教师常因启发方法不当,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问:“桌子是物质吗?”学生会答:“是”,学生对于“物质”的概念理解有偏差,出现错位的情况。
(二)存在学生启而不发的问题
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启发时学生发现、思考、探索、总结的过程,而不单单让学生关注课本知识,但在《生活与哲学》课程应用中出现了教师已经开始了“启”的过程,学生启而不“发”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一是学生对启发教学理解有偏差。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对于应试教育短期见效快的方式更为接受,忽视了启发教学的长期效益,因而怠于参与教师“启”的过程。二是学生以分数作为学习的“唯一标尺”,大部分学生认为哲学晦涩难懂,即便教师“启”也不一定学会,只要在考试前背会,便能取得高分,忽视了对于知识的理解探究,不愿参与教师的启发活动。(三)学校倡导启发教学的相关措施不健全
我国新课程改革主张“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调查、探究。”各中学为响应新课改的号召纷纷提倡进行启发教学,然而部分学校倡导启发教学的相关措施不太健全,具体表现在:一是存在形式主义倾向。学校对于教师教学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规定有所欠缺;学校对于教师上课是否按照新课程标准积极恰当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监督不力。二是相应的奖惩措施不健全。学校未对启发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给予相应的鼓励、表扬;未对仍进行填鸭式教学的教师进行一定的教育。三是较为忽视集体智慧。当前我国高中倡导对教师进行教学观念的提升,但大部分学校都过分注重教师个体而相对弱化了教师的集体智慧,缺少教师集体进行启发教学研究,导致启发教学的效率较低、创新力不足。三、启发式教学方法在高中《生活与哲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式
1、增强教学理论,依实际情况教学教师的启发以提升学生掌握思考问题能力为主要目标,因而教师仅简单地将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用到《生活与哲学》的课堂上是不够的,教师要在不断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基础上,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究,不断创新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启发落到实处。以“发展的实质”原理为例:教师能引用的素材有很多,考虑到学生具体的情况以及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将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作为启发素材来进行新知识的讲授,如将“学校门口的超市从小推车—小卖部—超市”作为启发素材更贴合学生实际,学生更易接纳。
2、运用现代媒体,创设启发情景
现代媒体技术通过视、听、说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创造了较为直观的情景,使学生对教师的启发理解的更加透彻,对知识的把握更加准确,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以“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为例: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时可以利用《动物世界》影片中对于蚯蚓“断开后尾巴变成头”的特性的讲解,让学生思考出“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原理。
3、总结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方法
判断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课堂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检验和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分析和总结教学重难点和易混易错知识点,归纳课堂的知识结构和框架,通过梳理知识,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整体把握,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来检验教学效果,通过对教学效果反馈信息的总结改进自己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方式,提升教学效果。以“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为例:当教师讲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之后,通过“白马非马”问题来检验教学效果,教师进行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