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历史
文章内容页

流行语的认知语义分析——以《咬文嚼字》版“十大流行语为例”

  • 作者: 唐山文学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4244
  • ◎房秀娟

      流行语的认知语义分析
    ——以《咬文嚼字》版“十大流行语为例”

      ◎房秀娟

      为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探索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本文以《咬文嚼字》2013~2016年发布的“十大流行语”作为研究语料,按照汉语构词法进行分类,并对各类流行语意义建构的机制进行探究。

    一、流行语的定义

    流行语是产生于某一时点只能持续一段时间的词语。熊永红等在模因视角下对强势模因“被 × × ”这一流行语进行分析,认为“被 × × ”成为强势模因具有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刘懿从模因论视角分析,认为《咬文嚼字》发布的十大流行语的模因类型主要是基因型和表现型。但是,这些学者并没有对流行语本身的意义建构进行详细的探究。

    二、《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的分类

    人类的日常语言和行为都依赖着隐喻,隐喻对人类思维和行为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人类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遍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隐喻是人类所有认知活动的基础。本文对《咬文嚼字》编辑部近四年发行的十大流行语进行了统计,共计40个(如下表),并从构词法角度进行了分类。

      (一)旧词新义式

      旧词新义式流行语是指赋予已有的语言形式以新的意义的词语,此时新的意义可能与原有意义之间存在差别或差别很大。例如,“套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1)指编制成套的武术动作;(2)指成系统的技术、方式、方法等。但如今网络上成为流行语的“套路”意义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如“骗子骗人的套路就是恐吓。”

      (二)借用式

      借用式流行语是借用其他语言中的词语或者从其他语言翻译而成的词语。比如,“葛优躺”2016年7月25日,一组“葛优躺”表情包开始出现在网络上。有人说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内心积累了越来越多“负面情绪”,“葛优躺”式的“颓废”迎合了人们释放压力的心理需求。

      (三)句子式

      句子式流行语是指通过句子形式来表征的流行语。比如,“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意思是朋友之间的友谊很脆弱,随时都有破裂的可能。它流行之后,掀起了一场“翻船体”造句大赛,如:“油价的小船,说翻就翻”“婚姻的小船,说翻就翻”等等。

      (四)谐音式

      这一类流行语往往幽默诙谐。比如“蓝瘦,香菇”。因为它不符合汉语的构词规则,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因而入选的几率也较小。

    三、《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的认知分析

    (一)旧词新义式流行语的认知分析

      旧词新义式类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是重新分析。如,“奇葩”的本义是美丽的花朵,后来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而如今是指某人或者其行为奇怪。重新分析使“奇葩”一词中“奇”的意思得到凸显,而“葩”的意思隐略。

      (二)借用式流行语的认知分析

      借用式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是概念转喻和概念整合。“脑洞大开”一词衍生于日语的“脑补”。略语,即通过行为结果指代行为事件的转喻映射而获得意义。因此,缩略式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是概念转喻,用比较凸显的部分语素指代整个词语。

      (三)句子式流行语的认知分析

      句子式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是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一言不合”本义为一句话说得不投机。现在流行的“一言不合就XX”,与2015年末举行的世界电子竞技大赛有关,这次大赛主办方的办赛态度极其粗疏,引起观众的强烈不满。随着使用的泛化,“一言不合”与后面的XX失去了语义上的逻辑联系,仅仅表示“突然”“任性”的意思。

      (四)谐音式流行语的认知分析

      谐音式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是概念隐喻。例如,“压力山大”是亚历山大的谐音,将压力大幽默得表现了出来。将大山知识结构映射到压力,指出压力比较大,“压力是山”是这里的概念隐喻。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136099

      房秀娟,女,汉族,吉林松原人,吉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规范语言学。

      本文标题:流行语的认知语义分析——以《咬文嚼字》版“十大流行语为例”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93618.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