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颖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401120
【关键字】:俄罗斯 文学 中国 影响
俄罗斯文学有着庞大的体系以及丰富的内涵,通常将十月革命之前的俄罗斯古典文学与随后的苏联文学,以及苏联之后的当代俄罗斯文学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对待。而中俄两国作为邻国,在文化层面上的沟通一直都存在,俄罗斯文学对于中国文学界,乃至于中国社会的影响也因此不容忽视,成为重要的历史问题。纵观整个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在我国社会中涉及范围广,并且影响深刻。经历了清末阶段的译介和五四时期的俄罗斯文学热,又随着中国和俄罗斯双方的发展几经起落,在文学思潮以及文学精神方面都有不同的体现,甚至于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政治思维方式。可以说,研究俄罗斯为学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不仅仅是解读中国文学自身成长过程的一个重要路径,更加是深入解读中国社会发展步伐的一个窗口,因此其价值不容忽视。
一、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迄今为止,俄罗斯文学传入中国已经超过一个世纪,从细节角度看,俄罗斯文学传入中国大体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可以将清末作为起点,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在这第一阶段中,又可以进一步划分出几个细节过程。其一,可以将从清末到五四运动时期视为一个小阶段,这期间俄罗斯文学译本只能算是一个进入中国的尝试。1872年8 月,第一个俄罗斯文学作品《俄人寓言》发表于《中西闻见录》上,译者为美国传教士丁韪良。随后普希金的小说《上尉的女儿》于1903 年出版,成为最早翻译成汉语的俄罗斯文学著作单行本。这个阶段只能作为俄罗斯文学传入的入门阶段对待,译本质量整体比较有限,多为译者自发翻译引入。其二,从五四运动一直到大革命时期,可以作为俄罗斯文学进入中国的第二个细节阶段,其标志在于大量译本的出现,以及一批著名译者的成熟。在这个阶段,俄罗斯文学著作的译本已经占据到外国文学著作翻译的首位,基本保持在三分之一的水平,大幅超过了其他国家文学著作译本。这个阶段的译者,一方面担任了翻译工作,另一个方面大多也肩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包括鲁迅、郑振铎、耿济之、沈泽民、瞿秋白, 蒋光慈、茅盾、巴金等在内,都融入了这个队伍。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中国文坛在发展方向上的不明确。中国文人急于寻找未来发展的路径,这个路径不仅仅是文学的路径,甚至也会涉及到文学在社会中的价值实现,乃至于社会的发展,因此中国的文学家,在这个阶段对俄罗斯文学保持了开放的态度,对其翻译并且引入。其三,则是从1928 开始的十年,更为持续的发展成为俄罗斯文化传入中国的首要特征,并且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以及俄罗斯文学自身的发展,苏联文学著作成为这个阶段的主要翻译目标。
第二个阶段,基本上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都可以纳入到这个阶段之中,并且又可以进一步以文革作为中间的界线。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文革开始,这个阶段可谓俄罗斯文学在中国深入传播的黄金时期,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有明确的支持态度,另一个方面,更为有序的社会环境,让更为广泛的社会群体有机会接触到俄罗斯文学,为俄罗斯文学的深入中国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这个阶段中,很多俄罗斯古典文学著作也得到了再版重译,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莱蒙托夫、阿· 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一批文学大师的著作在译介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占了相当的比重,并且出版的译本数量,在这个阶段超过了八千万册水平。而这个阶段的后半段,即以文革作为主要的时间范围,社会上对于文化的态度急转直下,包括俄罗斯文学的引入也几乎陷入停滞状态,只零星出版了一些文学著作,并无其他社会特征。
第三个阶段,即从改革开放开始至今,其中又可以以苏联解体作为一个分界线展开分析。文革结束之后,文学领域并不是百废待兴的样子,反而是终于得到了解放一般,苏俄文学著作译本如火山喷发一般,瞬间涌入中国社会环境。全国近百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近万种俄苏文学著作,特别是当时中国社会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停滞,大家都想要知道如何才能实现发展,对于发展的方向也不甚明确,这些都成为俄罗斯文学引起中国读者兴趣的原因。随后苏联解体,并没有给中国对俄罗斯文学引入带来太大波澜,在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之后,文学作品的翻译开始出现相对平缓的趋势。但是苏联解体,却给俄罗斯文学本身带来一定的影响,这一影响也随着时代潮流传入中国,推动中国文化界出现新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