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潇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404300
纵观百年电影史,作为一种电影类型,战争片始终活跃在大银幕中。宏大的战争场面,传奇的英雄故事伴随着一代代人的成长。2017 年暑期档上映的战争片《战狼2》,是这年国产电影中的最大票房黑马,仅仅时隔半年,2018年春节档上映的战争片《红海行动》又一次在票房上表现优异。两部题材类似的电影相继在票房上的强势表现,让战争片这一电影类型再次回归大众视线。
《战狼2》与《红海行动》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当代,主人公的身份均为特种兵。《战狼2》主要讲述前“战狼”中队特种兵冷锋出狱后发现女友被杀害,为替女友报仇来到非洲,正好碰到当地爆发动乱,冷锋只身前往华资工厂撤侨的故事。《红海行动》则主要讲述海军蛟龙突击队在解救中国商船人质返航途中,非洲北部伊维亚共和国发生政变,当地华侨面临危险,突击队八人执行撤侨任务的故事。
塑造英雄是人类文艺作品中永恒的母题之一,也是战争片中最为常见的主角人物形象设置。无论是好莱坞近几年来火遍全球的各种“超级英雄”,还是国产电影中被反复搬上银幕的“孙悟空”等都证明,英雄并没有过时,观众渴望看到英雄人物的心理需求始终存在。《战狼2》主角冷锋以及《红海行动》主角蛟龙突击队成员拯救他人、正义勇敢、敢于牺牲,是不折不扣的英雄,同时人物身上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之前国产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区别开来。
1、冷锋:美式个人英雄主义模式的模仿
《战狼2》男主冷锋的形象设置,让人轻易联想到好莱坞大片中的孤胆英雄。他拥有游离于体制外的身份(在电影开头打伤平民被战狼中队开除)、身负复仇的信念(来到非洲的初衷是寻找杀死未婚妻的凶手)、战斗力极强(双手用床框接导弹、身中病毒一夜之间痊愈),充满正义感(同情华资工厂中的非洲当地人),以一敌多并“拯救世界”(几乎以一己之力完成了撤侨任务),可见冷锋身上带有鲜明的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这样的人物形象设置常见于好莱坞大片中,而与我国经典战争片中的人物形象有所不同。我国战争片中主人公的身份往往是体制内的军人、内心充满对革命或者共产党的信仰、个人战斗力不过分突出、常常拥有不畏牺牲的高尚品质、影片最后常以主角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结尾。个人英雄主义作为“舶来品”,在中国的大环境舆论中,一直充满了争议。我国经典战争片中,不乏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探讨。 “《战火中的青春》中,英雄排长雷振林,武艺高强,对革命事业一片忠诚,但他耍个人英雄主义,被困在磨盘底下,要女扮男装的高山来救他,并且让后者为他负了伤。《董存瑞》中,董存瑞参军后只想报个人的仇,而指导员要他报‘阶级的仇’。”[ 张东.国产战争片的“类型”演练[J]. 当代电影,2004(03):83-86.] 个人英雄主义是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一种表现形式,美式个人英雄主义正是源于个人主义。美国人秉持冒险精神,强调个人权利,崇尚个人自由和个人奋斗。美国的开拓者们坚信“上帝选民论”和“天定命运论”,认为只有美国才能拯救世界,这种意识自然就延伸出个人英雄主义文化。[ 刘荔. 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J]. 当代电视,2018(03):110-111.]这样的价值观从现实社会延伸到了影视作品中,个人英雄主义的展现几乎贯穿了好莱坞的西部片、科幻片、战争片、动作片等多种类型片。通过电影技术、故事情节的精美包装、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随着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强势传播到全球,其中的英雄人物传奇故事吸引了无数影迷并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尽管冷锋身上带有鲜明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他依然不等同于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影片虽然是冷锋的个人秀,但并没有让他顺理成章地拯救“世界”。在影片最后,冷锋依托于祖国的帮助,才顺利救回华资工厂的群众,冷锋挥舞国旗的一幕也宣告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强大分不开,也是冷锋与好莱坞个人英雄相区别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