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彩丽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 400700
一恩情回报
在《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中说道:“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父母对于子女得养育是最大的付出,从子女小时的乳养开始随时随地,《父母恩难报经》反映的是社会现实,父母对于子女的养育经历多年,父母的道德影响子女的道德观形成,教育子女的方式决定了塑造怎样的人“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稳处;无戒,于戒教授,获安稳处”等等提出了父母的观念于子女的重要性,哪怕父母不具备某些重要的品质,只要教育子女应该怎样做也是可以的,这点反映佛经对待世人从来不放弃以及平等仁爱的教义,再在佛经故事中举例了如来、天人师等获得正果的存在给于信心更加替佛经的故事真实性增加了可信度。在现实生活中母亲怀胎十月生下幼儿,为之洗澡穿衣喂食等也在佛经中反映,经常以佛问沙门的第三方角度告诉世人父母如何做子女如何接受,循序善导。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孝文化根深蒂固,并且日益加深。在《佛说孝子经》中,佛告诸沙门“睹世无孝唯斯为孝耳。能让亲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三自归,朝奉而暮终者,恩重于亲乳哺之养无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为不孝。”人子对父母的供养孝道讲究用心用情,不断父母正业,不让父母蒙羞,要供养父母的一切饮食、衣服、医疗等等才是真正的孝道。
二、善恶伦理
佛经中对于人的思想言行给于了善恶的判断,这是道德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来说,符合一定道德的思想言行就会被认为是好的,符合了社会的主流思想,得到了大众的关注与支持就是正确的,反其道而行之就会被社会以及人流所摒弃,唾弃,被视为恶。然而在人类存在的历史长河中,这个舞台上演了多少闹剧,阶级社会上,各个阶级从自己的阶级利益出发,道德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也不相同。因此,对于善恶的判断标准到底应该如何衡量,众口难调。在中国佛教史上各派学说对于善恶都有自己的说法。由此可见,佛教所说的善恶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佛说九横经》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妄见不可见,妄听不可听,妄犯不可犯,妄说不可说,妄忧不可忧,妄索不可索。”总的来说,佛教认为善就是“顺益”。顺就是“顺理”,一切的道理事物顺乎自然才是善。人的所作所为能够得到人天以上的果报都是属于善行,而我们今天成为人未为入地狱、畜生道、饿鬼道、也是善行使然。贪嗔痴被称为佛教的三毒,在佛经中要求教徒以及世人在道德的自我监督和检查。在《佛说善生子经》中“杀生与盗窃,欺诈为妄语”《辨意长者子经》中也曰“悭贪不布施,私窃不养亲,藏债恐亡遗,无慈于老人,妻子及奴婢,一皆不给于,坐守财物死,饿鬼甚为苦。”这类人最是贪得无厌却最被毒害身心,产生无数的烦恼,因为他们本就缺少善根。佛经中认为世间所有的烦恼、痛苦、争吵打闹都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拼命贪求物质和精神的享受,一旦得不到,便相互仇恨,于是产生了一切不好的现象。他们之所以会这样不外乎是不信因果不信佛法。佛经自己也是有阐述啊“世间愚痴人,不信佛法众,愚意欲毁坏,言佛无有神,眼见善恶事,故做众罪行,神祠而坏之,利少得罪多,世末诸四辈,含毒怀嫉妒,名利故相毁,不知后罪重,世间诸群臣,父子恶相加,财宝名利故,无有敬顺意,当来诸恶人,以为得沙门,不奉受师教,死受罪不轻,行此无使者,其罪不可说,亿劫地狱中,诸佛不能救。”信是佛教对于信徒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具备了对佛教教义学说的坚定不移的信仰与崇拜之心的人,才能够排除世间的一切杂质,通过不断地佛学修行,让内心真正追求到真谛与佛结缘。在《佛说十善业道经》中,佛经宣扬“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议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轮回得好坏走向都是因为自己得业力而产。这样佛教得善恶观就与“业报轮回”得学说紧密结合在一起,芸芸众生,按照各自得业力巡回流转永不断流,一个人的祸福果报,完全是由自己决定未来。《佛说十善业道经》,佛曽对龙王说“你所看到的这些大菩萨,这种奇妙庄严的美好形象,都是因为他们的善业而产生的。而成为鱼虾畜生饿鬼等等都是他们以前产生或者做过不好的事情,你应当好好修行多做善事。按照佛教的理论,因果轮回,生生世世。四川大学的陈兵教授在他的《生与死——佛教轮回说》中也阐述了只要是有生命的生物,不管它的出身,大小,只要伤害它就是恶业。凡是财物或者名誉,不管什么程度不是正当途径得到就是存在欺骗,就是犯了妄语。不论言语、文字写出来说出来就是自我放纵。贪恋不舍犯了贪欲,发怒生气犯了嗔怒,没有理智失去思想胡乱做事就是痴。若是不信因果不信轮回迟早造业于自身。或许是善恶到头终有报的警示让许多人迷途知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