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若木 成都学院外国语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一、引言
外语学科在中国高校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院校合并”之前便已较广泛地在各个高校开设。除去跟政治相关的被迫的停顿以外,外语学科以其深厚的学生适应度、较高的好奇度以及较为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而表现出强烈的学科生命力。英语,作为使用人数最多的通用语,可以被看做外语学科建设中的主力军,其本身的发展抑或是凋零,折射出了外语学科的整体生态变化。在“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诸多国家的鼎力支持,中国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的宏大背景下,外语学科在国内学科之林中的学术地位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与此同时,其社会贡献度愈发显得低下,折射出的位序表明了社会对其产生的不满。国家实力的提升,在外语学科领域理应获得更直接的表现和证明。但是,现实的情况却并未让人觉得轻松。外语学科的自身学术地位一旦崩溃,不但会给专业建设本身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从而也给国家的对外交际的走向带来迷茫。国家在社会经济层面发展到这个阶段,也客观上需要能够体现其国家意志的学术构建和话语累积。二、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之多维度分析
造成目前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也是掺杂了主观和客观两种角度。本文归纳了三条维度的原因,现分别而述之。本文也摈弃了其他对于影响力小的原因的挖掘。第一,天朝心态作祟。天朝心态,本来是近年来互联网上对于极端民族主义者及其行为的一种戏谑式的调侃之词。中国民众的传统心态中不乏爱国之情节,但是经过若干有意无意的政治运动或者是思想解放,爱国情结被更加激进的民族主义所替代。受此影响,外语学科没有被主流社会赋予积极正面面对社会问题的能力及期待。同时,被民族主义裹挟的民众,也仅仅对于外语学科提出了工具层面的语言期许。久而久之,外语学科便逐渐地脱离了社会问题,也就逐渐远离了社会赋权的中心。
第二,知识系统的构成。通常来讲,帝国主义体系下的诸多国家,伴随着其殖民风潮的推进,其知识系统必然会融合进关于其殖民地以及影响力所及之处的各类知识。 而诞生于对该种力量进行反抗的民族国家,天生就更为关注与自己相关涉的自身型知识体系。外语学科在这一过程中,同样在互动过程中,发展出了较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知识构型。知识系统构成的不均衡性,进一步地夯实了外语学科逐渐远离学术研究之中心地带的事实。
第三,外语学科的历史欠账的延续。外语学科在“开风气之先”的民国时期,以旧学和“新学”交融为基础,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具备较强的学术气息,然而就时代而言,依然无法摆脱急功近利的高度实用主义的特色。新中国建立之后,在若干次运动的影响下,外语学科知识体系被加入了过多的政治词汇和政治表达,以中央精神的外宣传话筒的形式出现。外语并不必然意味着深谙国际政治或者外交,在此领域的政治学,经济学,地理学知识体系的欠缺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外交人员及未能时跟上时代要求的外交工作局面作出了注脚。
第四,当下的较为欠缺的国际化的视野。所谓的国际化视野,是指的是在国际文化教育经济互动活动中,具有大局观和整体性意识以及自我的明确定位。切莫贸然作出“以及推人”的行为,同时需要尽量地与自我心中的“天朝心态”作出有是、力地斗争,唯有如此,国际化视野方才能够得到切实的维护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