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楠楠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一、转专业本科生学习适应性问题
(一)疲于应付学习任务、学习倍感吃力
转专业学生进入新专业之后,除了补修新专业之前开设的所有专业课程外,还要与新同学按照课程表一起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所以很多转专业学生学习比较吃力,学业任务最为繁重。在跟转专业学生的个案访谈交流中发现,“精力透支、身心俱疲、难以应付”是大多数转专业学生现在的学习状态。(二)成绩不理想,评奖评优难
在综合评比方面,由于转专业学生属于新加入的成员,班级实践活动、思品基础测评、学术科研等得分也不及原班同学得分高。转专业学生的专业考试成绩和综合评比两方面均处于劣势,所以他们获得奖学金的难度较大。评不上奖学金会直接影响到保送研究生、出国等的资格审查。另一方面,转专业会影响学生追求进步。(三)课外活动参与少
转专业学生转入新班级后,班级课外活动参与度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转专业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在被调查对象中,当被问到“转专业学生参加班级组织活动情况”时,调查对象的120名转专业学生中,在转专业之前,经常参加班级活动的有71人,占样本总数的59.2%,没有未曾参加过班级活动的学生;但在转专业之后,“很少参加”和“没有参加”的学生多达96人,占到样本总数的80%,转专业之后的学生与转专业之前相比参与的班级课外活动大幅度减少。笔者在跟转专业同学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还发现,部分转专业的同学因为个人自身的原因,比如性格、家庭等方面的因素,转专业后容易产生孤立无援的孤独心理。很多学生性格内向,转专业之后没有可以结交、谈心的闺蜜朋友,面对陌生的班集体又难以融入当中,他们很少主动与新班级的老师、同学互动,即使遇到学习上的困惑难题,他们也很少寻求老师和同学的指导帮助,时间一久,这种孤独和压力的双重问题使他们身心俱疲、彷徨不安,极易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提高本科生转专业后学习适应性建议
(一)学校层面
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校管理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因此为提高本科生转专业后学习适应性,一是学校可以根据转专业学生前后课程学习的具体情况,制定更为明确的学分换算准则;二是制定科学补课方案,各院系可以通过举办专业课程讲座、专业学术论坛等形式对新转入学生进行专业熏陶,培养新转入学生的专业观,也可以通过慕课公开网络课程、翻转课堂以及资源共享库等方式,将相关转专业课程资料传到网上,为转专业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提前预习、自主学习,课上积极提问,教师尽快答疑提供了便利,从而有助于激发转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减轻学业负担与学习压力,从而提高转专业学生的适应性。三是加强后勤管理服务,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制定相应的转专业学生宿舍管理实施办法,而且还应再此基础上积极联合学校相关部门,调整新转入学生宿舍,将其集中安排到新班级学生所在的生活区,以帮助其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提高专业适应性。(二)学校心理健康层面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的主要机构,其目的就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预防和矫正心理健康疾病,促进大学生学会调适与寻求发展的一般目标。因此,针对大学生转专业前后可能会出现的诸多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加强大学生转专业前后的心理辅导与职业规划指导,发挥朋辈[朋辈,指的是同辈的友人或者志同道合的人。]互帮互助作用,采用“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对新转入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人际交往、生活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同辈之间的互帮互助,不仅可以提高互助双方应对新情况和处理新问题的能力,而且对转专业学生自身心态调整与自信心的树立也会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