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运雄 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 湖南长沙 410128
一、地方公立高校与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含义
相对于部属高校和民办高校,地方公立高校是指行政隶属关系在地方,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的高等学校,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属公立高等学校和地(市、州)属公立高等学校。地方公立高校主要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是指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并列的、直接为社会具体需求服务的职能,其主要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传播知识和专家服务两大类,包括开展知识讲座和公共研讨,提供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设立培训机构,接受研究项目,产学研地合作开发与推广等等。
二、地方公立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发挥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服务意识不强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地方公立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公立高校领导和教师对社会服务的重视。目前,我国高校发展的基本导向是以科研为主。从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大学的入围名单可以清楚地看出,双一流大学的遴选标准主要是科研产出。受此影响,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思想,在地方公立高校领导和教师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在他们看来,高校是象牙塔,教师的教学和学术发展是最高的尊严。部分地方公立高校领导和教师甚至认为,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影响教学和科研,教学和科研搞不好的教师才去从事社会服务活动。实际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在学以致用,造福社会的同时,不断丰富了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和科研之中。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中,可以结合实践知识不断拓展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更好地言传身教,为学生熟悉专业环境、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帮助。至于社会服务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一是社会服务可能是科学研究灵感的来源,二是社会服务为科学研究能够提供大量的第一手素材。
(二)重理轻文,服务领域不广
本文语境下的“理”,包括理工农医,“文”是指哲学社会科学。地方公立高校在开展社会服务过程中,理工农医教师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他们在加强产学研地合作与交流,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与企业签订技术框架合作协议,帮助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与技术革新等方面,亮点纷呈。而对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大多重视不够,如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参与地方立法和社会治理等方面,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与广度。(三)相关制度不健全
地方公立高校参与社会服务,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社会服务制度体系。在国家层面,虽然下发了《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等部门关于深化改革鼓励教育科研卫生单位增加社会服务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地方政府也下发了诸如《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但大都存在着不系统、调整范围不广、“扶优保重”即对部属或重点高校的财政支持明显高于普通地方公立高校等问题。各地方公立高校大多也没有出台专门的有关社会服务的具体管理办法。与此相适应,各地方公立高校也就大多没有设置专门的社会服务机构、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也没有搭建社会服务网络平台。通过各地方公立高校官方网站检索可见,各地方公立高校主要通过科研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对外交流合作处等机构承担各地方公立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责。同时,一些地方公立高校多立足于自身需求而非社会需求制定各项制度,如某地方本科高校制定的《教师职称评定规定》采取了教学工作量累积加分、发表论文累计加分的办法,对教师社会服务却无相关规定,教师为获取高层次职称,只能热衷于教学和“写论文”工作,以致学校办学导向出现偏差。
三、提升地方公立高校社会服务实效的对策
(一)正确理解和处理地方公立高校各种职能之间的关系
地方公立高校的职能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是基础,社会服务是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职能的延伸。而文化传承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社会服务功能的强化和延伸,因而,完全可以将其归属于社会服务职能之中。必须承认,地方公立高校之所以成为高等学府,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以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为己任。如果高校不注重培养人才,一味地去开展直接性的社会服务,其就与其他社会组织无异,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地方公立高校作为教学研究型组织,自然也应重视科学研究,将科学研究作为其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有力支撑。地方公立高校如果片面强调为社会服务,不注重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那么其社会服务也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
但同时也要认识到,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是促进教学、发展学术研究的有效路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缺乏实务经历和经验可能会使教师在课堂上感到力不从心,缺乏自信。相反,教师从事社会服务,将实践经验和经历反馈到教学和科研中,或许会使教师信心满满,得心应手。因此,地方公立高校应当鼓励教师积极投身社会服务,摒弃闭门造车,以科学培养学生,有效发展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