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历史
文章内容页

山西人撑起武举制度的半壁江山

  • 作者: 读书文摘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5221
  • 最爱君

      到清末永久废除武举,这项考试制度前后存在了1200年。然而,迄今为止发现的有名可查的武状元,不过280人左右。算下來,平均每四年多,才有一个武状元的名字流传下来。

      武状元如此凤毛麟角,一个原因是确实难考,另一个原因则是,中国文人对武人的鄙视造成的。武状元、武进士的名字、生平等要流传下来,靠一只手打遍天下是没用的,终归还是得靠文人的一支笔。

      北宋修史的欧阳修,就直接撂下一句话,武举毫无价值,史书无需浪费纸墨。只要这句话,唐代的武状元状况基本就湮灭了。

      按照唐朝的武举制度,一年一考,少说也诞生了一两百号的武状元。但我们现在知道的,唐代武状元(含武进士)只有41人。

      这41人中,有19人籍贯不详。剩下22人,山西一省就拿下11人,占了一半。可见,在唐代,山西人的武功是最硬的,打遍天下无敌手。其次是陕西,出了4个武状元。第三是河北,占了2个。

      天下武功,半出河东(唐代河东,主要指山西一带)。山西人凭什么撑起了武举制度的半壁江山?

      山西是大唐的发家之地。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虽然依仗关陇集团的支持,但其发兵的武力支撑,来自山西,比如著名的晋阳 (今太原) 起兵。

      此外,唐代的山西,经济实力雄厚,是催生武状元的适宜土壤。连饭都吃不饱,还有力气习武吗?山西人这么能打,恰好唐代的武举,是百分百纯武举,只考武不考文。

      当时武举的科目,大致分为三类:一是考射箭,分为马射和步射。

      二是考体力,有翘关和负重。“关”是过去城门用的长门栓,所谓“翘关”,即要求武人单手握门栓的一端,用力把门栓平端起来。负重一科,则要求武人背着五石 (约600斤) 米,往前走,走的步数越多,成绩越好。

      三是考身材和言语。就是看你高不高大,威不威猛,以及基本的对答是否流利。

      (选自《华声》2018年第8期)

      本文标题:山西人撑起武举制度的半壁江山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173344.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