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方艳
摘 要:科学文化是高中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更好的研究语文课程中的科学文化,加强高中语文的科学文化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科学文化研究;更新理念;创造性;资源整合
一、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1.教师应更新理念、正确定位。面对新课改的大势所趋,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全面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新课改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自己的核心理念,而这就要求教师需要转变之前固有的自我定位,将自己定义成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知识传递者、人格塑造者。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教”服务于“学”,“教”的所有价值都需要通过“学”来体现,脱离了“学”,“教”将失去任何意义。因此在此基础上,必须树立这样的一种观念,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可以通过将视角代入到学生角度来把握学生的感受,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自己扮演好引路人角色,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总之,只有教师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与价值所在,才能够使自己全身心地投身于教学当中。
2.教师应提高业务水平、专业素养。高中语文教师不仅需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而且更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而这并不仅仅要求教师需要具备充足的语文专业知识储备以及最新的语文教学方法等教育学知识,而且还要求教师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从而能够从全方位帮助到学生的成长。
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具备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知识结构来对教学课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其次,教师应该在平时多进行学术交流,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优化;再次,需要教师具备能够在教学中启发并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对教学有更深入的探究。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掌握到相应知识,而且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拥有了学习主动性,利于学生日后能够更持久地学习。
3.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形成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能够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教师不管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要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首先,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用自身的魅力去影响自己的学生。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和优秀教师交流学习,促进自己的教学能力,增长自身的专业能力。最后,根据自身的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断改进教学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方式。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自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进入教育领域以来,不仅以其“音像和谐、图文并茂、动静自如”等优势功能为校园课程活动提供了先进独特的教学支撑,而且它的“海量储藏、操作便捷”还为开发与利用丰富多元的课程资源开创了“活水源头”。如教李白的《蜀道难》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生动展示古蜀道图片及其相应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既对古蜀道产生直观印象,又能在教材讲述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想象力,理解作品的思想价值。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这是有史以来“语言文字与音乐旋律最完美结合的一篇经典之作”。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适时播放琵琶古曲,提升课堂的学习氛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感受语言与音乐的结合之美,这种课程资源在传统教学中是无法获取的。
三、科学文化的创造性与原则
包括科学文化创造,不管是哪种具体类型的创造,其中都是应该在实践中蕴涵着人文精神:人类文化的原创精神。原创精神是基于文化创造的主体性理念、精神和原则的。原创精神的展示是依赖于内在性原则以及由此建构的独立人格和完整的人格的。文化原创精神是学习和探索的精神,作为文化创造的重要的指导性基础,是文化创造的本真状态的精神和创作,是在创作实践的第一线,学习和探究,从而获得的直接知识和本原的创造成果。
文化的原创精神务必要有以下几种特征和与之相应的原则:
第一,本真性和本原性特征,使之符合现实性原则,其必定以扎实的根基为依托,展示出创造活动的可能性及其所对指向的客体的认识和掌握的程度;
第二,价值性和意义性特征,使之符合合理性原则,以广阔的胸怀创建出崭新的文化世界;
第三,审美性和美德性特征,使之符合和谐性原则,在创造主体的努力下,解决矛盾,协调关系,达到和合的状态;第四,批判性和革命性特征,使之符合超越性原则,在创造活动中,拥有坚定的意向性,指向并实现更美好的境地;第五,深刻性和知识性特征,使之符合逻辑性原则,文化创造具有严谨的规范性,而不是某些零七乱八的胡乱拼凑,同时还要有科学的知识作基础,以经得起历史和环境的考验。第六,现实性和应用性特征,使之在现实的创造活动中获得成果并不断教化于天下,使之符合并实现操作性原则;因此,原创精神的内涵及其特征原则是在文化创造的实践中更加丰富,其作用也是更加显著的。
四、利用各方资源的相结合
校风、校训,学生的家庭,地方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等,都是潜在性资源。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对象。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将这些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可以熏陶学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开展丰富多彩读书报告会、文艺欣赏展示、读书心得交流会等阅读活动,文学社团活动、主题征文活动、文学采风活动等写作活动,节日演讲会、诗歌朗诵会、主题辩论会、即兴发言演练、故事会等听说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参与度。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图书角”、“阅读栏”评比栏,“看谁写得棒”习字栏,在校园的角落写上充满爱心和诗意的话语,充分利用經典诵读活动、校园文化长廊等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多彩校园环境中广泛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金海.浅谈高中语文学科教育探究[J].现代教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