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靠近清澜镇的一个小村庄,只有二三十户人家,它虽然近墟镇,但很辟静,象个世外桃源。
祖屋坐北朝南,一排三大间。从结构上看,它可能建三个不同年代。最上面那间,是土屋,墙壁是用黄泥,石子,石灰混合而成的。它建于哪个年代,谁也说不清。中间那间,内墙是土石混合结构,外墙用青砖筑成,算是中年代。前面那间,全是红砖筑成,无疑是最年轻的了,比那两间高大而堂皇得多。
祖屋中间是厅,两侧是方。在房子里又筑一道矮墙,把大房子分隔成一大一小两个房间,在矮墙一侧留个小门,大间叫大房,小间叫房廊,我们叫隔房号。男大结婚时,就占一套,女方卧大房,男的就睡房廊。
我小时候,父母就睡在前屋的大房里,我就睡在房廊,有时候弟弟也跟我在一起睡。
房廊里有一张小床,还有两个柜。高一点的叫站柜,方方扁扁的,里面装着一些杂物。另一个叫卧柜,四四方方的,上面盖着一张木板,母亲经常在里面装一些稻谷和蕃薯之类的东西,也叫谷柜。我上了学堂以后,它就变成我的课桌,有时候我就点一盏小油灯,伏在上面读书做作业。
房廊有个小小的窗户,我经常透过梅花样的窗洞,再越过院墙,就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