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芳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这首先在各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其中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普遍。但随着全国高校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不断推进,高职创业教育发展不断深化,以创业教育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进行系统的设计、构造和运行。本文主要从两者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创业导向;就业导向;培养模式;对比分析
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不断推进,以创业教育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进行系统的设计、构造和运行。这一方面可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还能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难,构建学校、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实现多方共赢。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结合行业企业和学生进行,一方面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要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和欢迎,另一方面对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在众多的培养模式中,本文以其中就业为导向和创业为导向的两种培养模式内涵及特点、专业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等问题进行了解读对比分析,以便根据社会经济、行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建立符合现实需要的具有综合素质和高技能型应用人才育人模式。
二、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点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业企业岗位任职要求,以较为稳定的课程体系、教育管理制度和方式,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总和。以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是根绝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从就业的角度来设置专业和开设课程组织教学,以提高促进就业作为主导高职教育教学活动并成为其指导思想,培养目标以发展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促进学生就业为主要目标。工作重点是学生就业工作,把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致力于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
“以创业带动就业”是以创业意识培育、创业素质养成、创业技能训练和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培训与创业支持服务相结合形成多层次创业教育体系。以创新创业作为主导高职教育教学活动并成为其指导思想。其培养目标既能解决就业问题,而且还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创业教育成为高职院校更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主要途径。工作重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业素质、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致力于构建以创业教育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比分析:
(一)专业建设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行业和职业,由此须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加强专业建设是前提。专业设置和建设依据的市场需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业需求,二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些学校还建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这些成员包括行业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院系负责人和专业带头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行业就业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大量深入调查,在充分了解行业规模、发展趋势、人才供需等情况后,以此为依据对专业进行设置,从而构建相应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同时根据行业发展做相应的调整。
以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发展上也要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发展,通过分析行业企业发展状况和趋势引导帮助学生发现行业机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加入创业教育思想,增加创业能力培养目标,在培养课程体系上增加创业教育课程及培养要求,并将创业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创业教育来促进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就业,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二)教学模式改革
就业为导向首先让学生树立就业意识,了解专业就业发展前景,教学中面向工作情境,以工作情境设置教学任务,以行为导向和项目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其中项目教学方法将实践把项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以项目为引领,以项目的完成,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另外教师教学上企业岗位为中心,边学边参与企业实践,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在理论学习中发现自己实践技能的差距,利用一定的时间到企业更新学习、实地操作,反复练习。目的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以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将整合教学计划,将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使其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最基本的方法的课程;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应体现创业教育特色,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调动他们的潜能。针对不同的教育培训对象,不断调整和完善创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形成了适应不同培训对象的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三)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企业就业,通过校企合作是实现人才畅通出口。就业导向人才培养中非常注重校企合作,充分搭建学生实习就业平台。除了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训、实习基地,还通过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强化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和企业的认可度。以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建立充分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培育和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上。
(四)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决定高职院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就业导向鼓励教师进行行业企业实践,并获取相关资格证书。通过校企合作组织教师下企业进行顶岗培训,鼓励教师加强教师的操作技能。另外积极引进企业“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充实教师队伍。并且采取多种途径渠道深化校企合作。创业教育中教师更多关注创业案例,创业文化素质和能力要求,和学生一起进行多种创业实践,同时依托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提高学生实际创业能力,为学生毕业进入社会进行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五)管理指导服务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院除了注重从专业设置、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提高毕业生质量,还着力构建功能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如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络,开辟稳固的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范围。主动与各类用人单位建立联系,充分发挥就业信息的主渠道作用。另外就毕业生最关心的就业政策、就业心理、个人档案办理、维权等问题,在毕业生中,开展专题讲座,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创业导向管理中学校建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广泛与企业合作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充分进行多种形式的创业指导,跟进紧密学生创业发展,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创业交流,向外部社会更多的创业机会,促进学生创业发展。
三、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点
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首先,要不断发展完善。依据行业职业和企业岗位变化的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又反作用于产业界,通过反馈不断完善。其次,都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关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把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导入培养过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第三,开放式教育。高职培养的人才必须面向市场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这体现专业设置到教学模式到学生就业都是以社会需要为中心,社会需要何种人才,高职就培养何种人才。并且两者都建立开放的评价机制,引导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参与评价,突显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性。
我国的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各种类型的人才,高职院校无论以就业为导向还是以有效促进学生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结合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来构建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素质教育为平台,以市場需求为导向,都是体现高职特色即培养一定专业理论且更具有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琼,张庆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科技信息》 2013年26期.
[2]于翔.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 2012年05期.
[3]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Z].教高司函[2003]16号.
[4]周贤.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管理学家》2013年2期.
[5]谢如鹤 刘广海 基于创业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