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探究

  • 作者: 青年时代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0417
  • 许妮

      摘 要: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一直深受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沉迷网络,荒废学业的现象日益严峻。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资料查询,分析了在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下,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策略,希望为高校预防和矫正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智能手机

      1994年,美国精神病研究专家Ivan Goldberg首次提出网络成瘾概念,1997年他将网络成瘾改为病理性网络使用并定义为因过度使用网络而对身体素质、心理状况、人际交往、社会行为或经济能力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1]。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网络游戏、网络关系、网络视频、网络交易、网络信息和网络二次元文化等。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为大学生随时随地使用网络提供了便利,但是,如果大学生不能正确使用智能手机上网,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络成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

      (一)智能手机打破大学生使用网络时间和场合的约束

      在校的每一位大学生都有一部智能手机,他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随时随地使用互联网络,增加上网时间。有一个流行词“低头族”,它是指无论何时何地低头看手机或者电脑屏幕而漠视周围环境的一类人,在高校,“低头族”学生在校园里随处可见,食堂、路上、图书馆、宿舍甚至课堂,他们吃饭时低头看手机、走路时低头看手机、上课时依然低头看手机。我们对一所高校的40名女生和160名男生共200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发现:在老师要求严格的专业课堂上,有26%的学生会低头玩手机,男生占60%,女生占40%,在非专业课上有58%的学生会低头玩手机,男生占56%,女生占44%。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效率很严峻,课堂认真听课,课下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特别少,而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考试时作弊的现象非常普遍。

      (二)大学生对网络娱乐类应用成瘾明显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由于智能手机等移动上网设备的迅速普及,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快速增长。截至2015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87亿,其中网络视频、游戏、小说的青少年用户规模分别为2.2亿、1.9亿和1.3亿,各类网络娱乐应用使用率均高于总网民体水平,其中,网络游戏超出网民总体水平最多,66.1%的大学生是网络游戏用户[2]。这些以游戏、小说、动画、漫画作为载体的“二次元”网络文化通俗易懂、新鲜时尚、变化莫测,符合大学生心理追求,相比与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专业文化知识更能给大学生带来娱乐和放松,暂时远离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容易渗透大学生的内心,使大学生网络成瘾。

      (三)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人格特质显著

      陈秋珠采用Young网络成瘾量表和卡特尔16PF量表对三所大学285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网络成瘾大学生和非网络成瘾大学生在人格特质上差异显著,网络成瘾大学生与自律性、稳定性、聪慧性、乐群性呈显著性负相关,与紧张性、忧虑性、怀疑性、恃强性呈正相关。其中,乐群性越差,紧张性、怀疑性、忧虑性越高的大学生越容易网络成瘾,这部分大学生行为表现孤独内向、刚愎自用、缺乏自信、自制力差、易感到疲乏[3]。初步统计,网络成瘾的学生80%以上家庭经济相对优越,独生子女,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不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引导,甚至对老师的教导感到厌烦。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

      大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日益严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包括多种因素,家庭、学校、网络、大学生个体等。

      (一)家庭教育忽视对大学生子女的教育

      家长是子女的第一教师。很多大学生家长由于各种原因疏于对子女教育和管束,尤其是子女上大学后,认为他们是成年人,有知识和能力管理好自己,况且远离身边。有的家长不了解子女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发展规律或者使用错误的教育方式,造成关系紧张,缺乏沟通,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转向网络寻求情感支柱。多数家长对大学教学模式不清楚,对网络了解不多,所以不能辩证得看待子女上网问题,无法以成人的经验和科学的方法引导子女正确的使用网络,同时,对预防子女网络成瘾意识不强。

      (二)网络时代给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条件

      互联网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和应用平台,它的虚拟性、匿名性、自由性、平等性等特征,强烈的吸引大学生。其次大型网络游戏、聊天软件、购物平台、动漫、小说和视频层出不穷,网络运营商为了盈得高额利润奇思妙想迎合大学生心理,使大学生难以抵挡诱惑[4]。最后,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大学生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肆无忌惮的沉浸在网络世界里。

      (三)学校缺乏对网络成瘾的诊断和干预措施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凸显,不能仅仅依靠心理咨询。伊万·金伯格指出网络成瘾是一种新型的心理疾病,多数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到网络成瘾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传统的行为规范教育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加重了学生的焦虑而使症状恶化[5]。很多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有专门的心理学教师负责为学生咨询,可是,这些教师虽然理论知识丰富,能正确诊断出网络成瘾,但是缺乏干预和治疗的临床经验。

      (四)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有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内向孤僻,渴望尊重和自我实现,但是思想不成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容易丧失理想信念,逃避现实,转向网络宣泄情感、寻求成就感。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信念缺失、目标模糊、生活无趣、是非不分等现象是“同一性混乱”的表现。“同一性混亂”是指个人内部和外部之间的不平衡,典型的表现是“我掌握不了某些生活”[6]。调查发现,由于网络成瘾的学生意志力薄弱,即使知道沉迷网络影响个人发展,也不能控制使用网络。

      三、改善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策略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仅仅依靠高校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家庭、社会和大学生本人共同参与。

      (一)家庭关注孩子身心发展,提高防范意识

      家庭教育潜移默化影响着子女的成长,在预防和治疗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缺乏明辨是非能力,容易受外界诱惑干扰,家长指导子女明辨是非,学会做人,正确做事。他们处于人生观和价值形成期,面对成长的挑战和压力,渴望独立、认可和赞许,也希望得到关怀、尊重和引导。他们养尊处优,大学前一直处于高压学习状态,未曾体验过社会生活的艰辛,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对前途感到迷茫,没有奋斗的目标,家长根据子女的个性,以恰当的教育方式指引子女确立目标,增强适应能力,勇于面对挑战,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家长主动了解高校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多数时间由自己安排,加强子女沉迷网络的防范意识。家长尝试体验网络的“多元化”,辩证地看待子女上网问题,和子女一起探讨网络话题,让子女能够辨别安全网络和不良网络,用成年人的经验视角教育子女远离网上垃圾。

      (二)高校教师重视继续教育,提高职业素养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素质的重视,完善课程设置。专業课老师根据学生需求,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回归课堂。学生管理工作者根据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和心理问题,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服务能力。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完善心理学知识理论水平,提高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技能。针对网络成瘾是一种心理疾病,教师可以学习和借鉴心理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诊疗方法。

      (三)社会完善监管制度,净化网络环境

      政府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严格检测和审批投入网站运营的网络信息和平台;加大网络宣传教育力度,引导网民正确使用网络,增强网络运行商商业规范和商业道德,增强影视明星对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危害的认识,发扬影视明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播正能量的精神;引导网络文化制作者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制作有益于青少年成长的网络文化。司法部门加强对因网络运行商给社会造成危害的打击力度,严厉追究其必要的法律责任。

      (四)大学生自觉拒绝网络成瘾,科学使用网络

      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必须发扬“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精神,自觉养成科学使用网络的习惯。大学生努力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际交往能力,采用自我警示法远离网络,经常参加校园活动和体育锻炼。建立支持小组,寻求支持。制定阶段目标,逐渐缩短上网时间。网络成瘾学生必须有决心和毅力戒除网瘾,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必要时,远离智能手机和电脑。

      四、结语

      在信息化社会,网络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网络成瘾在这个背景下衍生而出,形成因素十分复杂。因此其解决必须依靠青少年本人、社会、家庭、学校和医院形成群防群控机制。教师对网络成瘾学生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在特殊情况下,主动寻求家庭、社会和医院的支持与配合。

      参考文献:

      [1]赵海荣.青少年网络成瘾与教育引导初探[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3,(02):122-124.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R/OL].[2016-08-12]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qsnbg/201608/t20160812_54425.htm.

      [3]陈秋珠,郭文斌.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关系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28(12):73-77.

      [4]周永杰,周靖仁,郭洪生.大学生网瘾的成瘾及对策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4,(03):109-111.

      [5]包振宇,方芳.教师对学生“网络成瘾”的早期诊断与干预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02):110-111.

      [6]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0-13.

      本文标题: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探究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294543.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