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分新、老城区,女儿家住新城区。新城区街道整齐宽敞,格调新颖,楼层较高(3~6层),现代气息较浓。也有老式教堂、钟楼夹在其中。教堂冬冬的钟声,是那样清脆悦耳,响彻四方。
女儿家住在一栋外貌很普通的三层楼里,地处街边,幽静欠佳。客厅和阳台相隔是大扇玻璃墙及玻璃门,透明度好。阳台不允许堆放杂物,即使凉晒衣被,亦不能高出阳台围栏,有碍城市整体美观,家家遵守。阳台围栏一周,挂有长方型塑料花盆,各种鲜花使阳台处在鲜花丛中,显得格外美丽。德国人爱花,在住家院子里和窗台周围,都种植鲜花,并按不同季节更换不同的花种。家有盛开的鲜花,闻闻淡淡的花香,自有一番清雅淡定的心境。。
女儿家的窗台、窗帘和德国人同样布置一新。在德国,无论在哪个城市,柏林、汉堡、慕尼黑、法兰克福、科隆、波恩,随便你走到哪里,抬头一看,总是见到每家明净如新的玻璃窗前,种植着彩色鲜艳的窗台小花。你无法看到室内,因为所有玻璃窗上,不论是多层楼也好,两层楼也好,全部千篇一律地挂一层白色__绝对是白色,细质透明抽纱窗帘。甚至你到饭店,到高级酒店或周末酒吧,你也会发现同样的景色__每个窗子都一样的。全德国的窗子都挂着白色的抽纱窗帘,简直可以编成一首爱国大合唱的歌曲了。他们说,那是“德国居民的传统”,阳光可以射进抽纱窗帘,陌生人的眼睛却不会透过。在房间里又有一种明亮舒适洁净的感觉。
汉堡是一座古城,老式房子较多,楼层最高不过五六层。女儿的住宅多是五十年代建造的,看起来外表普通老式,但内部结构并不普通,比较现代。五十年代,我们还在使用各种票证,实行计划供应,他们早已讲竟装修,把室内电线、电话、电视线等都已埋成暗式,保持四壁的墙面整齐干净,平平整整,让其户主陈设布置。室内电器线路安全保险性能好,我初次使用插头怎么也插不到底,我想这么简单插座都不会用,难道有什么蹊跷?女儿告诉我,这里墙上插座和国内不一样,尤其是一米以下的电源,另有安全装置。原来将插头插入后,要往左再扭半圈,听到“咯吱”一下,才能插到底,这叫封闭式保险插座,小孩手指触摸不会触电。看来,我是“老革命遇到新了问题”,活到老学到老,出了国更要学喽!凡事都要动动脑子,遇事多打听、摸索,免得出差错。所有过道、门边的路灯,夜间有明显的红色指示灯,用后无需关闭,然后自动断电,叫什么“自控、声控”,五六十年代国内很少见过,他们已经是老八古啦!。德国的城市街道、居民区,见不到横七竖八、蜘蛛网式的线路和电杆,所有妨碍美观的管道、线路均“埋”入地。不是埋入土里,而是在路旁边挖条方型毫沟,用水泥或砖块铺成,地面用一块块条石覆盖。这样入沟的线路便于维修和添加新的管道。这种设计投资虽多点,但一劳永逸,从长远看划算又省心。这些在他们看来,莫过于“普通”二字,可我感到新鲜。
室内均铺有灰兰色固定地毯,客厅另加一大块高厚度,可自由挪动彩色花纹地毯,柔软舒适。女婿当时工作流动性大,下班回家用他那随身携带的小型电脑——现称笔记本电脑,总结当天的工作,用微型传真机向老板汇报,一般约一刻钟,这项工作多半是扒在那厚厚的地毯上完成。有小孩的家庭,这种厚型地毯就是孩子们的乐园和摸爬滚打的幼儿天地。
每户居民在一楼(半地下室)有配套辅助房一间,储存杂物之用。每单元有柴油暖气房,(单家独户自家有柴油暖房)公共洗衣室,晒衣房,供每户轮流使用。所有楼梯过道,无一杂物,各家摆放鲜花,清爽舒畅。楼道、门前各户轮流值日,一尘不染。
谈到暖气时,更是一种享受。德国夏季不热,冬季不“冷”。我有幸在德国度过冬夏两季。夏季最高温度不超过三十度,我带去的短袖夏装,下飞机就沉压箱底。夜睡席梦思,照样盖被,是理想的避暑圣地。冬天,室外数九寒天,室内温暖如春。
他们非常重视取暧设拖建设。建房的同时,像水电设拖一样,将取暖柴油机一并安装。暖气片大小和形状,根据房间差异灵活机动,有益于美观。暖气片的开关上是数码调节器,可按需调温,无任何噪声。我在自传中提过,我五十年代在沈阳工作时,也曾享受过蒸气暖气。暖气片上无开关,管你需不需要,早晚各送一次,由于冷缩热涨,咯吱咯吱的嘈杂声,不堪入耳,清晨常把我们从美梦中惊醒,叫人无法忍受。所以我对女儿说,你们这暖气片先进,她说,这已经落后了,因为这房子是五十年代建造的,现在的新宅,暖气是直接调控温度,档次更高。暖气计价表,放置于暖气片中间的夹缝中,房产部门按季来人换取,统计费用,从银行工资卡中扣除。家庭除尘,即居民家用扫把,已被现代吸尘器所取代。
德国的垃圾实行分类收集,非常严格。残存食物菜皮果壳之类为“生垃圾”装入绿色垃圾袋,放置各家的垃圾桶中,每天清晨有人收集;饮料盒、瓶等“硬垃圾”,装入大号黄色垃圾袋,按规定时间,放入各户门前,有专车回收;玻璃垃圾,按各类颜色,自己投入附近专收玻璃垃圾的大长罐中。人们自觉遵守。政府免费提供各种垃圾袋。每户居民按人口每年交纳垃圾处理费约200~300马克不等。(当时还没用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