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海天散文海天散文
文章内容页

老家的那些事

  • 作者: 蒙龙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12-01-05
  • 热度87942
  •  

     

    七月初的一个清晨,村里的医生打电话给我,说我母亲上呼吸道感染,咳嗽严重,吊了两天水,有所好转,但母亲不肯再吊水了。当时,正是单位最忙的时候,我回不了家,我一边请医生继续治疗,一边打电话给父亲,督促母亲就医。

    村医生是我的同姓兄长,平时对我父母的关照颇多,正因为如此,也多少减轻了我对进入耄耋之年父母身体健康的忧虑。

    七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六早晨,我即早早回家,看望父母。说实话,均已米寿的父母,单独住在乡下,高温天气,真的放心不下。

    一进家门刚落坐,还没等我询问母亲的身体情况,母亲已开口了。“小伙啊,你亲家前些时在城里住院,你不晓得吧,病得蛮重的,我昨个看到他的,瘦得不得了,你正好回家,去看看吧,你不家来,我准备明个拿点东西带点钱去望他。”母亲十分惋惜而流畅地告诉我。

    说起我的这个亲家还真有点戏剧性。我1975年高中毕业后在大队劳动工作,同生产队的一户人家,儿子结婚后,连续生了两个小孩都没抓住,待生了第三个小孩,照算命先生说,要与人家合养,也就是要为孩子找一个干爸。对方的父母与我父母年龄相仿,相处得也很好,所以,对方的母亲就与我母亲商量,让我做其孙子的干爸。母亲认为,这是一件善事,就自主张地答应了下来。我那时还没有结婚。记得,那年八月半,襁褓中的小孩子被他父母抱着来给我这个小干爸送节礼,我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生米已经煮成熟饭。既然母亲认为我有资格当干爸,那就当吧。三十多年过去了,干儿子早已有了小孩,一直交往如初。

    母亲看我不动身,又催着说,“我拿点东西给你,快点去唦”。母亲可能误解我了,我不是不想去,只是想了解母亲的健康恢复情况再去,不要说还是亲家,就是同村这一层上,有病了,探望探望也是应该的。

    看了亲家回来,屁股才落椅子,父亲就对我说,上个月,你某某大伯在城里住院,你没有去看,大伯生气了。我一听父亲这么一说,我也有点生气了,我说,大伯生气没有道理嘛,村上同姓的有上千人,县城方圆几十公里,我能知道得那么多吗,我总不能天天打听村里有谁生病住院了吧。前些天,你打电话给我,说二妈生病住在县医院,我不是连晚就去看了吗?

    父亲听我说了一番话,又反过来安慰我:我不是怪你没有去看,我是怕人家说你闲话,当个干部了不得了,祖宗八代都不认了。

    我真是又好气又好笑,我算个什么干部呢,就是一个带头干事的。但这些与父亲以及村里人解释不清,他们总认为你是吃皇粮的,捧公家饭碗的,就是官,就能做事。

    我感到,父亲也是一番好意,他是不想儿子给别人议论。我怕父亲不好受,又对父亲说,好了好了,以后村里人家有什么事你打电话告诉我,只要我能做到的,我一定做好。

    因为约了朋友谈事,草草地问了父母生活身体方面的一些事,一再叮嘱父母当心身体,就告别父母返城了。父母一路送我到村后的小路上,一路走母亲一路又对我说,村子东南角上通往土地庙的桥造好了,准备再复浇一层水泥,你可要找点钱,其它钱不出可以,这个钱一定要出,老人走了,都要到土地庙里供香。妈列举了一堆给钱人的姓名,末了还强调,人家说你能找到钱。

    妈妈所说的言下之意,我是懂得的,但我不想解释,解释多了,会让老人家不高兴。我只是说,妈,我没本事找到钱,但我肯定出点钱,你说出多少,打电话告诉我。其实,有一句话已到嘴边又咽了回来,这些年来,老家铺路造桥,老家人的红白喜事,我花的钱还少吗。

    离开老家三十多年了,但老家的那些事,还不能不理,不能不应付。可是我不是什么官,只是工薪阶层,承受力毕竟有限,然而老家人哪里知道,在他们眼里,我是他们的晚辈,我是他们的家里人,我是在官场里混的,应该为老家,为老家人做点什么。他们的想法不坏,我只能勉力为之。

     


      本文标题:老家的那些事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34976.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