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动乱,在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的禁锢下,文艺园地一片凋冷,正如毛主席所说,那是一个没有小说,没有诗歌,没有评论,没有百花齐放的时期,文艺园地是一片死寂和荒芜。当时,“八亿人看八个样板戏,鲁迅走在金光大道上”,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后来,茅盾先生用“八个样板戏和一个作家”这样一句话,非常形象地描给了那个时代的文艺事业。八个样板戏大家都非常明瞭。那么,一个作家指的是谁呢?
这个作家就是浩然。提起浩然,可能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大名,可是在那个特殊年代里,谁不知道他的名字?在图书馆里,人们只能借到他的小说【艳阳天】,在电影院里,人们也只能看到由他的小说改编成电影的【艳阳天】。
浩然1946年参加革命,1948年加入共产党,当过八年的村、区、县基层干部,1954年调进河北日报当记者。他虽然只读了三年书,但对学习非常勤奋,酷爱文学创作,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4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他共出版著作70多部,仅在国内发行量达1000多万册,是我国作品发行量最大的作家之一。
1964年,一本名为【艳阳天】的长篇小说在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而作为小说的作者浩然也是声名鹊起。
【艳阳天】是一部颇受争议的小说,时至今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作者也早已去世,但围绕着作品的争论仍在继续,甚至对作者本人,也葆贬不一,无可厚非的是,【艳阳天】当今,仍然受到读者的欢迎,其共发行了多种版本,已经很难算出,仅外文版就有10多种,至于印数,就更难统计了。
【艳阳天】是以北京近郊东山坞为故事发生地,“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农村的复杂尖锐阶级斗争-------着重刻画了一些闪烁着社会主义思想光辉的新人物群象,特别突现了年轻的党支部书记萧长春的崇高品质。”
实际上,书中许多人物、情节,则取材作者浩然在1960年山东省乐昌县东村8个月的难忘的劳动锻炼,这里是他将之前在北京郊区蹲点的体会合二为一了。当然,还有他老家王吉素村的生活。
浩然说,当写萧长春时,“老朋友萧永顺仿佛就坐在我对面,我能清楚地看着他,听到他,感受到他的呼吸。”而那惊心动魄的大雨中抢救麦子的情景,就是来自他在东村的真实生活。书中至为感人的农业社饲养员马老四,也是以东村大队保管员田敬元为原型。
第一章开头有个歇后语:“筷子夹骨头-------三条光骨,”那就是浩然根据东村守业一家光棍,忽发奇想创造出来的。浩然曾自豪地说,好的小说应该象刚从地里拔出的萝卜,不仅带有须子和缨子,还带着湿乎乎的泥土呢。
其实,在末出书之前,年近三十的浩然就急于想写一部长篇,成为一名专业作家。他说,我奔了三十岁,还没有写出长篇的东西,心里着急。要想立住,必须有大部头,这成了他创作的最大动力。对于只上小学三年级的农民子弟的他,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他硬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写出【艳阳天】第一部,这时他才32岁。
浩然后来说,我创造了中国文坛的“奇迹”。但实际上,1957年之前我也就动手了,“一边捉摸,学习,练笔,写写停停,停停写写,经历了六、七年时间。”“我心中非常得意,觉得自己三十而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