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思五首(其四) 唐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引申”式用典。引申,指由一事一义推衍出有关的他事他义。诗歌前两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典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和宋玉《高唐赋》。诗前两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大致是:因为见过大海,其他地方的水便不值得观之;因为见过巫山云雨,其他地方的云雨便难称之为云雨。而我心中的沧海和巫山云雨便是你(妻子)。而《孟子·尽心》篇中的两句大致的意思是:大海让我不想再去观看其他地方的水,圣人门下的学习使其他言论对我不再有吸引力。此处所传达的是要立志高远、胸襟开阔,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宋玉《高唐赋》里的巫山云雨主要楚襄王游云梦时与巫山女相爱的故事,因此后代并把其比喻为男女之情。从上述来看只有“巫山云雨”能够看出其出自宋玉的《高唐赋》,而“沧海”似乎与孟子所要传达的意思不同。这是因为元稹在孟子的基础上进行了引申,“沧海”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孟子用其来表示境界之高使与之相关的一切相形见绌,而元稹则是用其来表达了亡妻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如同大海一般不可替代,同时也传达出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深厚。因为在用典时对其典故进行了引申,所以造成了虽然用了典故但是不知道典故来自哪里的现象,简而言之就是“曾经沧海”采用了“取典而不见典”。
“正名”式悼亡。正名,指辨正其名称、民分。儒家也有“正名”思想,但其正名思想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体系。而此处比较符合的是政治哲学角度解释的“名分说”,即用“正名”思想解释为去纠正社会上的“名分”与现实言行不符合的现象。说得再简单一点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名正,则言顺”,或者就是名实相符。诗歌的前两句与诗歌的第三句恰好体现了“正名”二字,前两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名,“取次花丛懒回顾”则是实。前两句用“沧海”和“巫山云雨”来形容自己的妻子,表达了妻子在自己心中的地位之高使自己一直忘不了她。这就给诗人自己塑造了一个深情、专一的形象,而这个形象就是名。要使自己的名与实相符,接下就得写自己的行为,即自己如何做。第三句就写了自己如何做——即使遇到诸多的女子,但自己都没有她们动情。而这恰恰就是实而且是反映自己深情、专一的实。诗人的“名”与“实”是相符的,即诗人的深情、专一是名正言顺的。“正名”式悼亡不仅证明了诗人对感情的专一,而且也从侧面体现了夫妻之间的感情深厚。
“半修道尽缘君”的追忆。诗人在最后一句虽写了“半缘修道半缘君”实则是“全缘君”。到底“半缘君”还是“全缘君”是存在争议的。如清代的秦朝纡在《消寒诗话》中这样写道“半缘修道半缘君,仅一半是为了妻子,则薄情也。”这种看法由于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致使其误解了诗歌要真正表达的意思。从同时代的诗人白居易的诗《和达诗十首?和思归东》中“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可以得知元稹是崇佛修道的。但无论是修道还是修佛,归根到底都是为了驱散和排遣心中的思念之情,是诗人失去妻子后悲痛的寄托。从以上的分析可得出诗人崇佛修道的目的是减少失去妻子的悲痛,即“半缘修道”是因为妻子,因此诗歌最后一句“半缘修道半缘君”要表达的是“全缘君”。此外,结合诗歌两句来看也可知清代的秦朝纡在《消寒诗话》中的看法是误解了诗歌要真正表达的意思。诗歌前两句诗人将妻子比“沧海”“巫山云雨”,如此至大至美的形象。如果后面理解为“仅一半是为了妻子”,就造成了前后矛盾。“半缘君”实则是“全缘君”再次从侧面体现了夫妻之间的感情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