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202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60周年,经过60年风风雨雨的洗刷,这段历史已经灰飞烟灭,淡出人们的记忆。
但是,人们真的那样容易健忘?真的仅仅是为了忘却?
不管怎样,历史就是历史,绝不会因为人的一厢情愿而消失。
紫贝看云是一篇文学纪实,它会给你诉说一段并不久远的历史。
吴晗的名字是和中国文革连在一起的。文化大革命从批判吴晗的【海瑞罢官】开始。
吴晗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是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副市长。
上个世纪60年代,吴晗编剧的【海瑞罢官】上演之后,就遭到批判。1962年,江青找中宣部、文化部四位正副部长谈话:“在舞台上,银幕上表现出来的东西,大量的是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东西。”但当她提出要批判【海瑞罢官】时,却遭到他们的拒绝。后来,她又让北京的文艺评论家李希凡写文章批判【海瑞罢官】时,李希凡也不答应。
江青一心要打开批判的缺口,但她看到,在北京是攻不下【海瑞罢官】的。于是,她到上海找上海市委候补书记、宣传部长张春桥合作,借上海攻北京。1965年初,在上海市长柯庆施的帮助下,江青与张春桥拍板成交,决定由上海【解放】杂志编委姚文元执笔写作。
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文汇报】上发表。北京市市长彭真对事先不打招呼就发表姚文元批判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的文章感到恼火。中宣部、新华社的负责人也认为:姚文的最后一部分联系单干风、翻案风很勉强。吴晗本人表示:不服姚文元的文章,他准备写文章同姚文元辩论。
11月29日,【北京日报】、【解放军报】全文转载了姚文元的文章。第二天,【人民日报】也转载了。【解放军报】的按语说:【海瑞罢官】是一株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
这时,在北京的【红旗】杂志编委关锋和戚本禹也凑了上去。关锋在读了姚文元文章连喊好,并说:“要干起来,我们一定支持姚文元。”戚本禹不但赞扬姚文元的文章,而且表示:“若有人攻姚,我们就出来反攻。”
在康生的支持下,1965年12月8日出版的【红旗】杂志第13期上,登载了戚本禹的文章【为革命而研究历史】,借批判胡适,不点名地批判吴晗的历史观。
12月21日,主席在杭州跟陈伯达谈话时说,戚本禹的文章很好,我看了三遍,缺点是没有点名。姚文元的文章也很好,点了名,对戏剧界、史学界、哲学界震动很大,但没有打中要害。要害的问题是罢官。嘉綪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
1966年初,全国各地报纸杂志纷纷登载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批判吴晗的文章纷纷出笼,吴晗成了中国文革第一个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