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抖音上面看到了老电影《牧马人》的片段,我随即在网上找到了这部电影。记得我在中学念书的时候,学校组织观看的,当时由于年纪小,觉得《牧马人》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没有对影片更深层次的认识。随着阅历的增长,当我重新审视整个影片,我的心灵进行了一次洗礼,能够理解男主人公的切实体会。
当初观看《牧马人》,对“右派”还似懂非懂,其实也难怪,对于1976年才上小学一年级的我,只听大人们谈论右派如何,现在看来只有经历了那个年代才会印象深刻。影片大意是1957年大学毕业生许灵筠因为家庭出身问题被划成“右派”,安排到敕勒川劳动改造,就是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影片拍摄的大草原非常壮观,许灵筠在草原上放牧,那画面美极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灵筠心灰意冷,由于理想破灭了,他甚至想要自杀。
我查阅了五十年代那段历史,当时全国有50—60万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是人民政府专政的对象,称之为“地、富、反、坏、右”——黑五类,游街、批斗、办学习班,蹲牛棚等等,直到1978年才得到平反,恢复工作。所以,“右派”们的心理压力是现代年轻人无法理解的。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你才会逐渐走进男主人公的心灵。
影片采用倒叙的形式展开,许灵筠的父亲从美国回来,找到他,想把他带到美国,去管理他父亲的公司。如果这件事放在现在的社会背景,许灵筠欢欢喜喜跟着父亲去美国,然而,经历过心灵创伤的许灵筠,由于他和周围那些淳朴善良的乡亲们接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不愿意离开祖国,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家庭和自我空间的深厚情感和偏好。
再看看当今社会,各路明星争着往美国、加拿大定居。在一个综艺节目里,有观众问歌星蒋某某,“你为什么离开祖国到加拿大定居?”蒋某矢口否认,“我太太和女儿去了那边,自己一直留在北京。”实际上,蒋某唱了两首歌挣了一大笔钱,以为一家人可以在加拿大过上幸福生活,可是时间久了,钱花没了,又回国赚钱。因为中国的钱特别好赚,一个代言广告几百万块钱,一个演唱会几十万块钱,他短时间内赚得盆满钵满。观众们和我的想法一样:有本事,你去了外国别回来啊。一个人没有信念,没有人格,比起《牧马人》主人公,实在太渺小啦!
是的,外国的物质条件或许比我们国家优越,比如体育明星郎某一家人在美国定居,还有的电影明星把国籍都换了。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中提到:“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段话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历史上的这些人物的高度赞扬,并认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是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力量。
设想一下,如果有那么一天,他们在国外破产了,或遇到灾难,还有脸再回来吗?影片里面女主人公说过:她家乡有这样一句话“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我特别鄙视那些“吃着碗里,看重锅里”的人,我不是在道德绑架,电影《牧马人》的主题思想告诉我们:人家再有钱,是人家挣得,哪怕是你的亲爹,人要有骨气,要自力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