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辉让我为她的画想一个落款, 我看着她画的枝叶间的孤鸟, 想出“等”这样的一个落款。 将此写成一篇散文《等》, 散文的主题, 是对远方的向往与憧憬。 表达多情的生命, 对诗与远方的热爱与向往。及希望在有限生命中, 拥抱远方的梦想。
而那时, 《等》这篇散文的结构是这样:
我先描写了一番阴云密布, 寒风凛冽的客观环境, 而我仍然需要在这样天气之中,骑着单车在室外工作。来到马辉值班的地方,在这里做一番休整的时候。马辉让她的画想落款, 我将画中的鸟儿的姿态, 与自身结合, 由物及心, 想出“等”这样一个落款。
这个城市并不是没有寒冷的天气,但那时密布的阴云与凛冽的寒风确实是少见。且是在不太应该出现的时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像。 那时觉得,若不以这样客观环境描写烘托主题, 必是客观赠予的辜负。 阴霾与寒风,仿佛难以看到希望的人生,及艰辛生活对生命的锤打。用这样环境描写的强烈烘托后, 以给马辉的画想落款为契, 将自身的经历与画中的鸟儿结合, 想出“等”这样的一个落款。 表达在愁苦之中, 仍然对远方有着美好的向往,憧憬人生能拥抱诗一样的远方。 当时在这样完成之后, 当时觉得这样写应该这篇散文最好的结构。
而文中对画中鸟儿平凡姿态的描写,仿佛在迷惘的青春,因为生命弱小而对人生的困惑。也进一步能使读者感受到梦想的遥远,与奋斗的艰难。
数年以后,再修改《等》这篇散文时, 我决定舍弃对阴云密布,凛冽寒风的客观环境的描写, 不以此来烘托主题。因在这时,我意识到了线索对行文的重要性。决定以给马辉的画想落款为线索, 写出因画面而产生一系列的, 层层的联想。 以此行文, 表现主题。
我把《等》的结构改成了这样: 马辉让我为她的画想一个落款。我看着画中, 在停在一片枝叶间,回身而望的鸟儿, 觉得鸟儿仿佛是在期待, 等待。联想到自己人生中, 先联想到离自己向往的一份渺茫的爱情, 由物及心。为此想出了两首诗。又因鸟的姿态,联想到自己对诗与远方的向往。 最终想到“等”这样一个落款。
“等”这个候选的落款出现在文章的结尾, 不仅暗示“等”是最终被采纳的落款, 也是对全篇的点题, 亦是敲击读者心灵的重音,全篇在“等”这样一个重音之中结束。体现了”等”的落款,对全篇的重要性。是全篇所有的描写的最终的归宿点。
不过, 这个时候, 我并不觉得这样就一定是这篇散文最好的结构。为给马辉的画想落款,先想到两首诗, 而后想到了”等”这样一个单字落款, 是因想将”等”营造为全篇的重音。 然而人的思维过程是由简至繁的, 先想到较繁的两首诗, 再想到最为更简单的单字“等”, 并不符合人的思维过程。总隐隐觉得, 应该还有更好的结构。
在投稿之后,收到编辑老师的电话,编辑老师觉得文中的两首诗极美。但全篇语言的密度太大,一句话想表达的意思太多。以至于任何一层意思都未完全表达清楚。 故质量离发表还有差距。这其实是在那时我写作的通病, 总想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含义, 而有些含义旁人难以懂得, 然而, 散文中的两首诗是非常美。
这两首诗以视觉为题眼, 表达自己所热爱的事物被命运隔离在人生的远处的怅然。 表现对远方的向往。
或者编辑的意思, 两首诗可以单独发表出来。我却更为希望, 将散文的其它部分, 推敲的和这两首诗一般的美。如一位美人已掀开她面纱的一角。隐隐露出她的容颜。
而对布局的改动,当然是相对重大的改动,比不得对个比语句,用词,段落的推敲。这好似将建好的房子推倒重建。决定将想出单字落款“等”,置于想出两句做落款的“诗”之前,这个改动就和舍弃用阴云密布,凛冽寒风天气的客观描写来烘托一样,是一次重大改动,决心下的也同样艰难。
马辉让我为她的画, 想一个落款,我看着画面中, 停在一片枝叶间, 回身而望的鸟, 觉得鸟儿是在期待一份遥远的梦想, 由物及心。 联想到自己所期盼一份渺茫的爱情, 想到的落款是“等”。
不去刻意的营造重音,而是尽量使一切描写如自然流淌。 也是写作能力及写作认知的一份提升。之前觉得一个重音能扣人心弦。 而不去刻意的营造重音, 全篇却仿佛字字都是重音, 每一字都扣人心弦。
“等”这样一个简单, 最为合适的单字落款已经想出来了。 然而思绪并没有停下。心灵感受依然在延伸, 继续的为渺茫的爱情而愁思。继而想出两首诗, 进一步的感受主题。 “等”这样一个单字落款如绘画步骤中第一步的轮廓描绘, 而两首诗则是色彩的进一步加深。
于是, 为马辉的画想到“等”这样一个落款, 成为了散文的“起”, 而思绪继续的伸延, 想出两首诗, 更深一层的去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这份情感更多的心灵感受。 则成为了散文的“承”。
然而, 在“转”这一节上, 我却遇到严重卡壳, 很长时间没有进展。
我构思是: 在想出两首诗之后, 思绪继续伸延, 联想到更多。 的行文,应该是对”等”这心灵感受的进一步延伸,即是在想到对爱情的感怀后,又想到在岁月中接近自己热爱的事物。如果用绘画来形容,就是进一层颜色加深,也是最终完成全画的一层加深。
然而这一切该如何的开始? ”转”又该如何的起笔? 却让我很难琢磨出来。
在家中的时候, 我几乎天天面对电脑上, 《等》的前部在苦想。却一字也难再打出。有人见我总是面对这一段文字苦想 ,半年的时间, 还是这样一段文字, 没有任何的推敲与继续。
我亦把《等》的前半部写在纸上, 在工作之余的空闲, 来到附近的校园中,坐在石几上,看着铺在石桌上的稿字构思。 希冀校园的环境能助我思出《等》下半部的起笔。不知少时日的冥思苦想。,终是不能成章。
在克服很多的困难创作这篇散文之中, 这份美从在我心中从有模糊的轮廓, 到渐渐的清晰。在仿佛一步之遥可实现的时候, 最让人浓烈的相思。
或者人生向往的远方有时亦是这样, 梦想的轮廓, 已然清晰, 却相隔了一道不知如何应对险阻。使人生的远方亦远亦近。 而这样亦远亦近的距离, 人的相思却最为浓烈。
最终, 凝结成七百多字的篇幅发表出来。而我,如见到朝思暮想了近十年的美人。 无论是做为作者的我。 还是看到她的读者, 每品读一遍, 都为之倾倒。 近十年的冥思苦想与推敲, 当她终于出现在眼前的时候, 一遍又一遍, 鉴赏她全身每一分寸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