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革中,凡是经历过的人,都可能有一段铭心刻骨的经历。刘贤权将军,在文革中,也有惊心动魄的一幕。
刘贤权,江西省吉安县人,一九一四年出生。
他七岁时上了两年的私孰,当了一年多的少先队长,十五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九三零年十月,刘贤权叁加了红军,在红十二军三十五师105团三连五班当战士。三连是井岗山下来的老部队,班以上干部大多数是从井岗山下来的。刘贤权当时懂的道理不多,以为打下南昌,蒋介石就完蛋,革命就成功了。
第一次反围剿,105团担负诱敌深入的任务。刘贤权第一次叁加战斗,心情很紧张,战友们开枪了,他却忘了扣板机。开始刘贤权有三件事想不通,一是为什么老往后撤,二是煮好了大米饭和萝卜炖肉,就是不开饭,结果敌人追上来了,大米饭和萝卜炖肉都留给了敌人,三是班长命令他后撤时在路上丢了许多他舍不得丢的东西。后来,105团把张辉赞引到龙岗,主力部队把它消灭了。战后,刘贤权换了一支新汉阳造,得了二百发子弹,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不久,刘贤权在红一方面军历任班长,后来又当过干事、指导员、师卫生部政委,叁加过长征。抗战时期,他一直担任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治部民运科长,长期从事地方武装工作。
刘贤权在东北解放战争中逐渐引人注目。他担任过一纵三师政委、师长。该师是东北野战军的主力师,作战基础好,能担任防御作战任务。辽沈战役时,刘贤权是一纵三师师长,经历了黑山阻击战、辽西会战和解放沈阳等战役,进行了防御战、运动战和攻坚战,是取得战绩最大的主力师之一,为东北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刘贤权后升任三十八军副军长,三十八军事东北野战军的第一号主力。在进军大西南战役中,刘贤权亲率两个师进军云南,连续作战二十八天,行程三千里,进行大小战斗九次,歼敌四千余人。战后刘贤权率军在湘西剿匪,消灭土匪一千四百余人。
一九五零年,刘贤权率军入朝作战,任四十七军副军长、政委,叁加了一九五一年阵地防御作战、一九五二年秋季战术性反击战,获朝鲜一级、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一九五三年回国后,刘贤权任海南军区副司令员。一九五五年授予少将军衔,获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九五七年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任三十八军军长。一九六零年任沈阳军区副叁谋长。一九六三年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青海省军区司令员,一九六六年任青海省书记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