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文学小说成人文学
文章内容页

作者的话——关于《天路》

  • 作者: 牛郎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1-04-27
  • 热度417139
  •   《天路》在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连载,读者们的热情让我感动。现在发表至第十二章,大约整部小说的一半左右,点击量已超过200万。

      我是一名老三届高中生,毕业后回家当了农民。十年后恢复高考,上了大学,当了一名教师。

      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是错综复杂的。高中毕业后的十年,滚爬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我们“农村知识表年”与“下乡知识青年”一起,付出了青春与汗水。而当知识青年返城,安排就业,我们只能向他们祝福,而我们自己连进门的“门”都没有,从来没有人想到过我们。这是工农差别,工农差别的鸿沟是没法填的,天生的命运决定了,农民的后代只能当农民。要想改变命运,除了读书上大学、参军当官,没有走得通的路。

      关于知识青年,“伤痕文学”写得很多,现在不少著名作家,都从写它开始的。但,你看到过写农村知识青年的作品吗?他们也是“老三届”,他们的命运为什么没有人关心呢?论人数,他们不会比“上山下乡”的人数少呀。他们才是真正被遗忘的角落。

      我想为他们发声,尽管我的声音很小,小得微不足道。我自知自不量力!我是一位数学高级教师,文字基础差,语言功底也不好,文学修养几乎是空白,写小说确是“无法完成的任务”。退休后,我毫不犹豫开始写作。《天路》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天路》所写的,正是农村知识青年成长的艰难过程。充满了我的一腔热血。

      农村知识青年,他们坚韧不拔,艰苦耐劳,勇往直前的品格,绝不比“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差;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负责精神,这些固有的“老三届”精神,在他们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同样是毛泽东思想辅育成长起来的热血青年,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是同一炉炼出来的精钢。

      他们应该被忘记,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吗?不能!我用全部的心力,化费三年时间,为他们呐喊的《天路》完成初稿,她是一部青年的励志故事。这期间,得到我弟弟(作家)的热情指导和帮助,我很感谢他。

      《天路》写的是“文革”时期,许多东西比较敏感,完成初稿后,投了不少刊物(包括网站),都不敢发。我只得花时间进行修改,三易其稿,使文中不见“文革”字样,并删除了敏感章节字句,从50多万字减到40多万。定稿后,我一直藏着,去年下半年,我试着向《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投稿,居然给发了。谢谢网站给了这个机会,让它能与读者们见面。想不到,发表至今,点击量比较大,非常感激读者朋友支持。

      下面谈谈《天路》。

      一、写《天路》的动机和背景

      我写《天路》,完全是出于热情,出于一种不可推却的责任。

      当今社会,对“文革”讳莫如深,完全成了禁区。从现今社会现状看,许多东西,那些过去绝迹了的东西,比如贪污腐败,行贿受贿,卖淫嫖娼,吸毒贩毒,高利贷和赌博横行等资本主义固有的东西泛起,造假成为社会通病,一切为了钱的价值观盛行,为人民服务成为一句空话,社会道德的严重滑坡等一切,不得不让人想起文革前的社会面貌多么的清明。我们国家走的是哪一条道路啊?经济是上去了,可不能一俊遮百丑呀!百闻不如一见,我们都是过来人,对一切都是亲身体验,亲眼目睹,看到这一切,是切肤之痛哪!

      我们这一辈,都成了古稀老人,当今,没有谁比我们更清楚,更了解这些情况,我们有责任告诉年轻人中国的过去现在,也要让你们知道“文革”是怎么回事,让你们在未来不失去方向,继承革命传统,继承优秀文化,继承我们民族的价值观,辩得清真假好坏,把中华文明传承下去。西方价值观在中国泛滥,丢掉艰苦奋斗,一切为了享乐,那是一场灾难,中华文明被侵蚀,被取代,被同化,那是几千年来未有的事,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大家要警惕。而有人不允许我们发声,禁这禁那的,无非是用时间换目的,只要再封锁十年,我们这一辈人过去之后,再没有人说过去现在,社会主义如何如何,资本主义如何如何,那不就达到目的了吗?为此,哪怕封得很紧,我必须要写;那怕文章很丑陋,也要让文字为证,留给后人。

      《天路》写的是文革中“造反派”夺权后掌权的一段时期,发生在农村的一些故事,反映那时的混乱状况,造反派掌权,一事无成的现实。

      当时的农村,既有文革前的存在,也有文革的影响,但相对于城镇要小很多,传统文化的影响要多些,这是必须要考虑的实际情况,同城镇的“文革”有很多不一样,至少,农民没有“停业闹革命”,田照样种,供养城里人的皇粮国税照样缴,征购任务照样完成,保证了城里人革命十年都不饿肚子。而他们自己,扛着天灾人祸带给他们的苦难,谁晓得他们的牺牲有多少?《天路》披露了这一事实。

      文化生活是人们生活中最普遍的活动,文中对此有较多的描写,都是当时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文章开头有一句话:“天道一杆秤,文化是秤上的星,民生就是定盘星”,它是读《天路》的纲,天道,文化,民生,各得其所地伴着“文革”的发展,这三者如何变化,告知着世事变化。这是基础,读者需注意。

      宋军从学生到新型农民的转变,其过程也是《天路》要考虑要点之一。第一卷主要描写这个过程,梦想与现实的冲突,让他逐步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和麦杆矮子们的强大,从而树立自强不息的信心。第二卷宋军作为新型农民(知识青年)表现出崭新的一面,但在权利面前不堪一击地倒地,增强了他自我努力的决心和行动。第三卷,宋军当上赤脚医生,他的努力结出硕果,不料受到领导的猜疑制约。他干脆白天去当中学教师,晚上回村义务当赤脚医生,这样做,一是避疑,自证清白,二是自主命运。这是一个成熟青年的思考和恰当的行为,一直到恢复高考进了大学。后记讲到宋军在伤寒论讲坛讲《伤寒论》,引起轰动效应,这是余音缭绕般说宋军对医学的执着。此时,他已当了教师多年。整个故事,激励青年克服困难,奋发努力,矢志不渝,一定能够成就一翻事业,为人民作出贡献,成为对人民,对国家有用的人。

      二、《天路》的人物塑造

      《天路》的人物塑造,是在情节发展中逐步完成的。小说的人物众多,形象各异,各有特色。

      小说的第一主人公是宋军,从“自我幻想”为特点的学生气十足的“小草”,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逐步树立起自立自强的意识,到担任生产队长的踏实苦于的新型农民的转变,这期间,从他做的三件事来树立形象:一是初当队长,“智借储备粮”,突现了“知识青年”的形像,为民分忧,受到传颂;二是“科学种田”,轰动全村,进一步突现“知识青年”形像,普遍赞颂;三是“副业旺队”,突现知识青年善于思考的特点和一心为民谋福利的担当,引起公社革委会“割资本主义尾巴”,一棍子打死,永不准当队长。这样,一个实干而自强不息的新型农民形像已然成形,如青山不倒,常在人民心中。一个“老三届”的悲剧形像也历历在目。

      宋军队长被撤职后,奋发学习中医,走草根之路,自强不息。在各方帮助下,顺理成章地当上了赤脚医生,努力为当地民众服务的形像也是鲜明的,也是通过三个典型例子树立起来,一是不计前厌,治好打死阿千饭桶的前公社治安组负责人的残疾;二是挑战权威治好怪病患者;三是治好特地从外地回来求治的同村人的神奇方法。以及后来避嫌教书,自证清白、晚上为村民义务服务的行为,突出他自主自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这样,一个成熟了的农村知识青年形像,全方位的展示给了公众。

      小说的第二主人公是麦杆矮子。

      他是造反派,夺权后任革生组长,生产大队的实权人物。他不参加劳动计工分,叫不务正业。他生活腐化堕落。他一切为了权利,千方百计排斥异己,无所不用其极。他媚上欺下。他结党行私。他脑子灵光,随机应变能力很强。这个形像,非常形象地展现出来了。看了都让人恶心。

      小说的人物很多,我粗略的作点分析。

      招生:为老百姓呕心沥血的二队队长,因为灾情,抗交战备粮获刑。从他身上体现出那个时代农民的特征:勤劳,吃苦,为集体无私奉献。

      成均,生产队会计,十结拜兄弟。正直,人缘广泛,是非分明的农民。

      知识青年群体中,小王,跟宋军一起,立志新型农民,搞植物保护。老裘,投亲靠友的全家迁移者,年糕机的发明人之一。大学生,从他身上体现出一种无奈,和他报答社会的强烈愿望、崇高品德。陈槐,运动中致残的学生,一生努力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身残志不残的青年形像,印象深刻。

      患肿肤:公社革委会主任。他政治谋划能力强,凶狠手辣。对下随和粗鲁。权力型人物。

      撑船人:原公社主任,被打倒夺权的“走资派”,水利专家,热心为人民的老干部代表。

      益家公公:备受歧视的老旧知识分子,医学世家传人而不敢行医,不会下地劳动,放牛维持生计。他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烙印。

      瑞康先生:暂时困难时回乡的家庭医生,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他牺牲自己帮助宋军当上赤脚医生。

      金水太婆:夫死儿亡媳嫁,她一人拖拉两个年幼的小孙子艰难度日的孤独老人,顽强地挣扎在生死线上,受尽麦杆迫害而不屈的高洁老人。从她的行为和生活准则,看到了什么叫人性的善良,什么是人性的丑恶。

      绍棠:滑稽可爱,为人正直的普通农民。

      仁才:副队长,老农民。

      汝根:宋军父亲,经验丰富的老农民。

      小癞子哥:二队社员,后当队长。

      云康哑子:革生组成员,泥水匠,为人正直。

      阿福:懒汉,后改邪归正,浪子回头。

      阿林:原村党支部书记,被打倒夺权。他是村老干部代表人物。

      点王:十结拜兄弟,麦杆矮子的军师,头脑灵活。

      袁老师:退伍军人,小学老师,恪守军人情操,支持正义、受人尊敬的好老师。

      辅助人物:宋军的恋人,同学,战友邹文静,沈元,农业技术员小陈等人。还有县革委主任徐富田,老谢,梁组长,程教授,李所长,“敬猫粪”等头面人物,有牛皮灯笼,公社王书记等新干部,都在各自的场景中发挥作用。有的人物只出现瞬间,或者一事,也给人留下难忘的印像,比如招富斫头。众多人员,搭建一个舞台,共唱一出大戏,农村展现得有声有色。

      做人做人,就是让人在做事中体现人格、个性、形像,人性也就自然显现。这是本文对人物处理的特点。

      三、《天路》的写作细节简述

      《天路》是我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无论是构思还是写作,都没有经验。我喜欢看书,特别喜欢看古典小说,对《水浒传》特别偏爱,因此,受它的影响比较深。《天路》借鉴了它的表现手法,让人在行为中表现个性,不做细致的心理刻划,读者在阅读中自己明白他心里该怎么想。

      这种写法已经过时,许多人都不用这种方法写了,但是我觉得他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好方法,直观而形像,简洁而清晰,没有空话。

      不过,在仙妖成群,情欲泛滥的现今,这种写法的作品,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大符合胃口,也是在所难免了罢。《天路》也一样,是没有跟着时代转的落伍作品。

      我采用了方言语法,贯穿始终,它与普通话语法有很多不同,读不懂的地方很多。根据许多同学,学生,同事的意见,我作了一些注解,方便阅读。还有没有注到的,只有请大家谅解了。我们的地方语言有很多优点,语言简洁,形象生动,很有点特别,我喜欢。我们当地人一看到这种作品,马上知道是当地人写的,语言给出了答案嘛。

      《天路》是宋军系列作品的第一部,第二部《非常道》已经出版,第三部《岔道口》 也已完成。第一部写文革时期,是宋军青年时期。第二部写宋军青壮年时期,奋发报国,壮志未酬的悲壮故事,反映那个时代的特征性,和老三届们固有的品质的矛盾斗争。第三部写宋军的壮年期故事。改革开放中,公有制大面积瘫塌,“公”与“私”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作为某校校长宋军,在校办厂问题上,维护学校集体利益还是为个人利益服务,与上级产生激烈矛盾冲突,最后不得不离开学校的悲壮故事。写出老三届们固有的高尚情操,和在变革中必然会有的悲剧性结果。农村老三届学生的命运多数是悲剧性的。

      《天路》记述了许多农村情节,不熟悉农村的朋友会感到陌生,无味,但它确是记录了文革时期农村的真实情景,农民的文化生活,生活住行,喜怒哀乐,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可以发生的事,差不多都发生了。《天路》像百科全书般展现了农村生活。情节的展开,围绕着民生,这一点始终没有改变,请读者朋友也要注意。

      《天路》是一部小说,不是政治书谈论文革,所以大家大可不必紧张,不必像“敌机轰炸重庆”那样,大张旗鼓地防患于未然。我没有恶意,更不会去触犯法律,大家平安就好。

      读者朋友们,请继续阅读后面的故事,谢谢你们!

      2021年4月26日

      本文标题:作者的话——关于《天路》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338524.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