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名校如何作最终录取决定

  • 作者: 芩芩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2-04-19
  • 热度97858
  •   每年《纽约时报》总要开辟栏目,专门来探讨名校录取过程中的奥秘。

      名校录取部门的工作程序表明,名校的录取委员会由学校不同部门负专责的人员组成,在经过前几轮的筛选后,考生资料进入该委员会做最后定夺和终审。在很多情形下,对部分考生的评价并不容易获得全体一致的看法,有时还会有争论。例如去年他本人在审核一位考生时,认为其没有非常特别的长处,申请表中的内容明显平淡,命题文章读起来也并不令人瞩目,中学推荐信过得去,但也不是非常有力量;他本人的建议是:与其他申请人相比该考生明显不足,应该放弃。

      但委员会的另外一位同事则坚持不同观点:该考生来自单亲家庭,平时花相当多时间照顾年幼的弟弟,没有太多的课外活动经历。

      名校采用多年的整体评选程序要求全面地考察每一位申请人,但有时偶尔的因素和某位录取官员的独特见解也会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

      所有名校在评估考生时,不只是依赖某一项的成败来取舍的,而是将所有因素综合起来,这当中包括中学选课的难度、成绩、SAT1考分、中学校方推荐信、命题文章、参与过的各项课外活动、工作经历以及面试表现等。对于每一项因素都有量化的指数来代表,最终推断出对某一特定申请人的综合评估指数。

      Seth接着指出,可以肯定地说学术成就对于考生来说应是基础中的基础,但却又是在评估过程中最不大会打动录取官的。因为申请名校的孩子们学校成绩和SAT考分都不错;真正让录取官员动心的亮点往往来自于推荐信,来自于命题文章,来自于面试官的评价。这些东西从考生的成绩单和考分中是看不到的。

      如果某一中学,或某一城市或某一国家同时有多名申请人,录取官员一定要从中寻找更优者。这样做的目的也是配合在录取过程另一端努力工作的中学辅导员和老师:要尽量录取那些中学校方认为的尖子生,拒绝那些辅导员和老师眼中的中等生,所以在考生之间进行竞争性比较是唯一的合理手段。

      可以得出一些启示:一是考生某一方面或某一项较弱,并不代表其没有机会,因为录取指数是所有方面的集合;二是地域因素很重要,同一中学或同一地区有多位考生同时申请同一所名校,明智的做法是避开这一选择,没有必要去冒险充当分母的角色。

      本文标题:名校如何作最终录取决定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351195.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