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生活
文章内容页

不要生活在跑步机上

  • 作者: 莫念昨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06-24
  • 热度95063
  •   成都的1月适合冬眠,大部分时间都是阴沉的雾霾天。有一天,我发现空气污染指数降到100以内,赶紧去公园刷了几公里。有一位朋友马上纠正我:“空气还是危险呢。”仔细研究了一下,原来风还没有吹到他所在的区域。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要遵照某种数据的指导,它看上去是精确的、科学的,但也多少有点荒诞。

      施一公教授有个说法,空气污染指数100以内才适合跑步。所以在清华他会密切关注空气指数,一到安全线以内,就带着喜欢跑步的研究生去操场。在1月的成都要贯彻这个原则有点难,因为大多数日子属于“轻度污染”。

      解决办法是回到健身房。健身房的麻烦是要经常面对健身教练的促销,他们会指责你的身材或者锻炼方法,次次来推销私教课程,好处是可以利用健身房的器材,比如在雾霾天使用跑步机。

      这样我就有了第一次在跑步机上跑步的经历。我有点害怕,慢慢度过2分钟的热身,才把速度提升到“时速10公里”。

      换算一下,相当于每公里6分钟的配速,比我平常跑步要慢一些,这让我多少有点安全感。

      在跑步机上跑步,你可以保持匀速和身体的稳定性,有利于端正跑姿,眼睛随时看到上面卡路里的消耗量,有利于完成教练给你的有氧锻炼任务。

      更高级一点的跑步机,还能监控你的身体状况,让锻炼变得更加科学。

      但是,只跑了一次,我就感到厌倦(也可以解释为不适应)。它的核心逻辑是速度主导,你当然可以用手指去调节快慢。

      但是,它总是先设置一个速度,然后让身体去遵循这个速度。你始终处在外界的引导或者限定之中,最终,当你停下来时,要先站一会儿再从跑步机上下来,否则可能会感到眩晕。

      如今人们流行各种“打卡”,原理和在跑步机上跑步一样。每天“过招50个单词,打败70%的网友”,或者坚持微信读书多少天,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在一种科学目标的指导下,对自己进行量化。

      那些和英语单词过招的朋友,没有几个能真正学好英语的,因为“学好”有另外的标准,比如忘情地读一篇文章,能够从中感受到真正的乐趣,而不是“完成任务”。

      生活中真正有意思的東西,一定是不能量化的、主观的,因此它才会真正属于自己。

      在路上或者公园里跑步,就有着这样的乐趣。在路上跑步会有某种神秘感,多巴胺的分泌完全是不规律的,某一个时段你可能会突然无比开心,加快速度,把自己想象为足球场上的巨星,甚至想做出庆祝进球的动作。

      主宰你的跑步状态的,永远是你的身体,而不是外在标准。你会时快时慢,脑海中回想起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过去遇到的难题突然有了答案,就像被光照亮一样。

      重要的是,你不用担心自己摔下来,因为你就在大地上。可惜的是,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寻找那个跑步机。

      我们渴望有个“正确的轨道”,渴望每一步都没有白跑、每一滴汗水都没有白流,都会转化为收获,这也许是我们经常感到忧伤的根源。

      本文标题:不要生活在跑步机上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363140.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