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文学交流写作素材
文章内容页

高考状元为何没成顶尖人才

  • 作者: 张文祥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49903
  •   邢婷

      【热点话题】不争第一 发展兴趣 潜能

      蔡言厚曾是中南大学教授,退休后,他曾带领课题组发表了《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这份调查报告给高考状元的崇拜者们狠狠泼了一瓢冷水——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高考状元,几乎没有一个成为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据蔡言厚观察,许多家长试图将高考状元、神童们的成长经历复制在自己孩子身上。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媒体都聚焦在天才少年宁铂身上,蔡言厚的一位朋友便以此为模板培养自己的儿子,一度剥夺了儿子所有的交友、玩耍时间,甚至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不让他看一眼电视。结果,尽管孩子学业成绩优异,但性格内向,与人交往存在障碍。值得回味的是,《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中提及的众多杰出人才的共同特征是兴趣、敬业、持之以恒。

      20世纪90年代,浙江杭州一名小学老师依照教学经验发现“第十名现象”。他经过10年调查,发现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这给了蔡言厚极大的理论支持。在他眼中,那些成绩一般甚至糟糕的孩子或许拥有过人的天赋,并很可能做出令人信服的成绩。所以他建议“我们的中学、大学更应不拘一格选人才”。

      放眼百年大学史,“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并不罕见。历史学家吴晗,在考试中数学是零分,仍被清华大学录取;梁漱溟没考取大学,也不妨碍他当上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沈从文更是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却执掌中国国立大学的教席。

      对于高考状元群体,蔡言厚说:“如果高考状元们仍希望将自己进入大学前的优势带到职场中,我建议他们多看看马拉松赛跑。漫长的赛程犹如人的一生,开始跑在前面的,不一定就是冠军,如何保持自己的精力,在那么长的距离中能够坚持到最后,这就需要明确的职业设计和人生规划,绝不能以一时成败看待人生。”

      【素材分析】一个人能否最终成才,关键看他的兴趣爱好是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是否有足够空间发挥自己的潜能。只争第一,只抓成绩,或许在短期内能见成效,但从长期来看,这或许会毁掉一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endprint

      意林·作文素材 2014年4期

      本文标题:高考状元为何没成顶尖人才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436968.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