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文学交流写作素材
文章内容页

柴静:用我一辈子去忘记

  • 作者: 妈妈爱宝贝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55682
  •   柴静

      十二岁时我已升入中学,日日从城北走至城南,学习成绩差强人意。

      整整六年的时间,我一直留着“日本头”——也就是齐眉齐耳的短发,衣色黯淡,像个暗色影子,闪躲在隐隐约约的人海中。

      人长高了,可以混迹于同班同学中,但对自己的身体有一种陌生感和微微的厌恶感。我记得曾用布缠起发育中的胸部,穿贴身的裙子时就可以不必觉得羞耻。

      但是又要常去理发,去做衣服,那是最难堪的事。在那个年纪忽然被人注视,被人议论身体,在镜前被人推来转去,是对没有什么自信的孩子的折磨。连在陌生人面前走路也让人窘迫,更不要提开口讲话了。

      张爱玲在《对照记》里,写她永远没有摆脱那个尴尬的年龄,“夫人不言,言必有失”,看了会心莞尔,是是是。

      我的朋友仍然少,有一个,她有个喜气洋洋的名字,叫“福珍”,梳着极长的辫子,大额头,大嗓门。她人好,又爱热闹,和所有男生都是好友,与他们暗恋的女孩子也均是好友,替他们传递字条兼倾听心事。只是放学时便落单了,于是每日黄昏,我与她从城南走回城北,她讲班里各色人等的事给我听,天际每每有橘红色的晚霞。她令我开怀。

      那个年纪里,阅读排解了我大部分孤独。阅读任何写有字的纸都令我狂喜。我站在狭小的储物间,看《警世恒言》《红楼梦》,看我妈读中文函授的所有教材,还有我爸的中医杂志里稍有文学性的内容。我几乎是毫无鉴别力地贪婪地吸收着每一个字,好像在那里可以寻找到这个世界的意义。

      后来迷上了写字,我写了两本日记,把抄满格言的那本交给语文老师。在留给自己的那本里很文艺地写:“我渴望待在最静寂的角落里,被最热烈的声音包围。”

      倒确实一直是在最静寂的角落里的。高中时我越发寡言,坐在靠窗的地方,日日看老槐树在暮色的风里,巨大的阴影如痴如醉地摇摆。五月的时候,夜里也看得到满树洁白如雪的花。

      周末一个人去爬山,在高高的山顶,俯瞰深深的山涧,想象大河曾如何在这荒芜的土地上奔涌。大片云飞过时,大地忽明忽暗。下山的时候,我脱下鞋子拎在手里,小心翼翼地滑下结冰的陡坡。

      在孤独痛苦的青春期,是对音乐和美的敏锐感受缓解了我绝望的情绪。我听罗大佑、黄品源、张镐哲、娃娃、高明骏,几乎每个人的歌都代表一段时间内的心灵挣扎。如蛭附骨的孤单,日复一日,毫无希望地噬咬着人。只有这些歌,令一个少年可以有些微奢侈的诗意。

      高三了,功课压力大,不能想什么,也不能再那样看书、听音乐了。有一天傍晚停电,我翻出旧磁带来听。在黄昏稠紫的暮色里,听郑智化唱:“突然忘了挥别的手,含着笑的两行泪,像一个绝望的孩子,独自站在悬崖边……”我不明所以地浑身颤抖,眼泪炙热地流下面颊。那歌叫作《用我一辈子去忘记》。

      如今,人一点一点都散了,旧楼也要拆了,那里铲平后倒真成了一片悬崖。下雨的时候,站在那里,看着天一点一点黑下去,世界如同荒原。

      【素材运用】从初中到高中,不自信的“我”沉默寡言,缺少朋友。好在看书和写字带“我”走进了一个有意义的世界,音乐和美的敏锐感受缓解了“我”的绝望。对很多人来说,成长都是这样的痛,这样的孤独。但正是这样的成长,一步步将我们推向成熟。

      【速用名言】

      1.青春终究是幸福,因为它有未来。——俄国作家 果戈理

      2.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法国小说家 巴尔扎克

      【适用话题】成长与孤独;自卑与自信;自我排解

      意林·作文素材 2016年3期

      本文标题:柴静:用我一辈子去忘记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439643.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