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文学交流写作素材
文章内容页

回文诗:正唱反唱皆绝唱,独一无二汉字美

  • 作者: 绿白杨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50677
  •   在央视热播节目《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诸多不朽的名诗佳篇以全新的创作形式被唤醒、被演绎,让观众得以穿越时空,体味先贤的心绪与智慧。而在众多诗歌中,有一首《回文诗》尤为引人注目:

      题金山寺(节选)

      ◆[唐]徐 寅

      潮随暗浪雪山倾,

      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

      檻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

      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山云接水,

      碧峰千点数鸿轻。

      轻鸿数点千峰碧,

      水接云山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

      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

      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

      倾山雪浪暗随潮。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这首诗的后半部分,正是把前半部分完全颠倒而成。正着读只觉气势磅礴,所述景色惟妙惟肖,从月夜泛舟到江天破晓。倒着读竟然同样工整贴切、情趣盎然,从黎明晓日到渔舟唱晚,足见作者遣词造句之功力,让后人一度认为此诗是苏轼所作。这种形式的诗歌被称为“回文诗”。

      回文诗,也写作“回环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种较为独特的体裁,运用汉语特有的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读来回环往复,绵延无尽,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回文的形式在晋代以后就很盛行,而且在多种文体中被采用。虽然不乏游戏之作,却也颇见遣词造句的功力。

      回文诗在创作手法上,突出地继承了诗反复咏叹的艺术特色,来达到其“言志述事”的目的,产生强烈的回环叠咏的艺术效果。有人曾把回文诗当成一种文字游戏,实际上,这是对回文诗的误解。刘坡公《学诗百法》言:“回文诗反复成章,钩心斗角,不得以小道而轻之。”回文诗让人不得不惊叹古人的巧思和智慧。除了正读倒读皆成章句,回文诗还有许多形式,如:

      环复回文诗:先连续至尾,再从尾连续至开头。

      赏花

      ◆[宋]苏 轼

      赏花归去马如飞,

      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

      醒时已暮赏花归。

      通体回文诗:一首诗从末尾一字读至开头一字另成一首新诗。

      两相思

      ◆[宋]李 禺

      枯眼望遥山隔水,

      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

      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阳人离别久,

      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

      夫忆妻兮父忆儿。

      就句回文诗:一句内完成回复的过程,每句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互为回文。

      春闺

      ◆[清]李 旸

      垂帘画阁画帘垂,

      谁系怀思怀系谁?

      影弄花枝花弄影,

      丝牵柳线柳牵丝。

      脸波横泪横波脸,

      眉黛浓愁浓黛眉。

      永夜寒灯寒夜永,

      期归梦还梦归期。

      回文诗,正着唱反着唱都是千古绝唱,世界上现存的五千多种语言中,仅有汉字具有这种独一无二的美。这种美历经千年历史,依然熠熠生辉。

      【素材分析】回文诗是中华文化独有的一朵奇葩:读之观之,回环无尽;玩之品之,意兴不绝。虽然作回文诗难工难巧,但由于其令人称奇的独特审美价值,所以一直流传至今。研读回文诗,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古人精妙的文字技巧,更折服于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

      【适用话题】汉字之美 诗文形式 艺术特色 先贤智慧

      (特约教师 张金枝)

      意林·作文素材 2019年12期

      本文标题:回文诗:正唱反唱皆绝唱,独一无二汉字美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445806.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