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辉煌光环的背后

  • 作者: 名家名作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5433
  • 蒋九贞

      辉煌光环的背后

      蒋九贞

      杜甫《春夜喜雨》(右图)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林玉英/作

      一

      林玉英先生说,她从来不哭,无论遇见怎样的逆境,怎样的艰难困苦,总是笑。

      我冒昧跟林先生开玩笑说,你就从来没有哭过?

      她说,不哭,笑不出来也不哭,为什么要哭呢?人要有正能量!

      好一个“为什么要哭呢”!好一个“人要有正能量”!我不禁击节而赞。

      初与林先生见面是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那天的秋风总是如此苍劲,把庄稼吹熟了,把绿叶吹黄了,把天空吹得那么高远,把人的情怀也吹出了达观和神韵,把才华吹成了累累硕果。

      秋风吹得街道上的梧桐叶子哗哗啦啦的响,就有几片蝴蝶一样在空中飞舞。

      在这秋风里,沐浴着温和的太阳,我走进淮北市残联活动中心。

      三楼助残书画艺术工作室。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挥笔书写“天道酬勤”条幅。她那神态,从容自若,尊贵庄严。落笔如鼎,行笔如龙。运笔矫健,气势贯畅。老道的笔法,刚柔兼济的风格。她加盖铃印的姿势,十分优雅,彰显着大家风范。

      

      著名诗人、书法家纵翰老师向我介绍,说她就是林玉英老师。我忙伸出手,连连说,久仰久仰!

      我说“久仰”,绝非客套,我读过林先生的书法,对她的书法艺术钦佩至极;并且纵翰老师也常常向我说起她,说林先生是国内屈指可数的著名女书法家之一,与林岫、周慧珺齐名,我自然仰慕,只是许多年来阴差阳错,没有得睹尊颜。而今不期而遇,岂不有手足之欲哉?

      

      《养浩然正气 极风云大观》林玉英/作

      二

      林先生学书是从看邻居写春联喜欢上了书法,临摹街上招牌字开始的。

      林先生对门邻居吴老先生,写得一手好字,每到春节,他都摆张桌子,在门口给人写春联。那时候小玉英已经上学,她对汉字书法有一种天生的喜好,就帮着吴先生研墨、裁纸、打下手。看的时间长了,她也想写,就看吴老先生如何握笔,如何运笔,如何布局,问吴老先生这个字怎么写,那个字怎么写,回家就练。吴先生的字和街上的招牌字,就成了她心中意临的字帖。

      因为纸张紧张,也没有钱买,小玉英逮着一张纸(不管是废旧报纸还是学生演草纸)就练,正面练,反面练,字盖字的练,直到不能再用为止。

      没有纸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没有字帖。那时候小学开书法课,全班只有一本字帖,

      自作诗《绝句》二首(右图)

      久慕塔山名,

      榴花火样红。

      枝头闻鸟唱,

      村落笑飞声。字帖往往都在班长、班干手里,她因为出身,当不了班干,自然就没有保管字帖的权力,就是看一眼也觉得奢侈。没办法,她沿街看门头,仔细揣摩招牌上的字,在她看来好的,她就认真体会人家是怎样写的,小手在衣服上比画着,然后回到家里再凭记忆写。直到很久以后,她的书法已然被很多人看好了,她却觉得自己的字没有写到位,有点“飘”,这才下决心从头练起。20世纪70年代末,她买了一些字帖,临摹了一些碑刻,使她的字扎了“根”,真草篆隶,入帖出帖,练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万亩石榴园,

      果丰呈大观。

      宾朋来四海,

      笑语漫秋山。

      林玉英/作

      

      古人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几十年来,不管日子多么艰难,工作多么劳苦,林先生都坚持每日练字不辍。在粗菜组上班,一天下来,腰累得都直不起来,两腿一步也不想迈动,只要屁股一沾床沿,就能睡着。但是,她硬是坚持住,拿起笔来练字。每天下班后做饭吃饭,收拾利索,已经很晚了,她不顾天晚,一练就到深夜,三更灯火五更鸡。即使成名了,林先生仍旧坚持每日练字,从不间断,直到现在。她练字入迷,常常误了做家务,锅里煮的饭常常烧干烧糊。她在中国美术馆个展成功后,有记者采访她,问她的书法是如何练成的。她回答三句话:喊我三声听不见,稀饭变干饭,锅底烧得稀巴烂。她解释:练字必须专心致志,手脑并用,专心到什么程度呢?我只要练起字来,不管谁叫我,我都听不见一样,不知道是在叫谁;我锅里本来是放一点米烧稀饭的,可是一练字,忘了,想起来的时候,水快熬干了,稀饭变成了干饭了;更有甚者,忘得一干二净,水熬干了,饭熬糊了,锅底烧焦了,我是经常换锅底的人,修锅的和我都熟了,问我怎么老是换锅底啊?我就是用这种精神练字的。

      王驾《社日》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林玉英/作

      

      林先生书法众家之长,而自成一体,有人说她的书法“有男子气”。她不完全同意这样的评价。她说,书法须有阳刚之气,当也有阴柔之美,只是各人风格不同而已。什么叫“男子气”?“男子气”绝不是评价书法的最好标准,更不是唯一标准,我写我法,随心所欲不逾矩,书而有法,就是书法。

      我很欣赏林先生的这一见解。

      著名书法家、原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为林先生亲笔书写了一篇美文,这篇美文的手稿至今她还保存着。沈鹏先生在文章中说:

      ……林玉英走的是一条遵循传统的路子,先从楷书打好基础,继而深入到行、草、篆、隶等各个领域,于行草书更能施展她的才能。书法格调苍劲朴茂,有较强的创造意识。……与林玉英同志生活在较偏僻的地区不无关联的是,她的创作不受浮躁喧嚣气氛干扰。在她身上察觉不到那种片面追求商品化以及急功近利之类的习气。正因为心无旁鹜,所以真正能够树立书法艺术的“本体观

      念”……

      三

      林玉英先生是德艺双馨的书法艺术家,她不仅书法好,人品亦佳。她身上没有铜臭气,有的则是满满的正能量。

      她有名气了,成为中国近当代少有的女书法家之一,求她写字的人多了,一般来说,她都有求必应。比如:领导向她要字,她给;从来不认识的工人向她要字,她也给。那年她接到外地一封信,写信的人说,我是一个穷工人,可是我喜欢您的字,能不能给我写一幅?她欣然命笔,写好后自己花钱快递过去。这样的例子很多。林先生说,书法是我的爱好,我的爱好能被更多的人喜欢,我高兴,我不是为了钱练字写书法的。

      市里有什么大型会议,需要写会幅,她写;单位搞活动,需要写标语,她写;有时候布置办公室、会议室,需要几幅字,她也写。她就是这样的人,从来不把书法和经济挂钩。有人劝她,别这样烂写,写多了,就不值钱了。她总是笑笑,说,我本来就不是为了钱。

      每年,她都和一些知名书法家一起到街道或者农村写春联。我问她,林老师,您能计算出您写了多少春联吗?她摇摇头,没法计算,也没必要计算,难道写春联还要计算出来邀功请赏吗?嘻嘻,没必要。

      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大众,服务需要的人,林先生和纵翰先生、温红兵以及其他几位老师一起,成立了淮北市助残书画艺术工作室。近年来,她把更多精力投向了助残工作,深受广大残疾人欢迎,受到残联等有关部门的赞誉。

      

      林玉英简介:

      林玉英,女,1942年生,安徽濉溪人,原淮北市文联副主席。安徽省第七次妇代会代表,淮北市第十届人大代表,淮北市第六届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华炎黄女子诗书画联谊中心理事,安徽省女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安徽省书协二、三届理事,淮北市书法协会艺术顾问,香港——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顾问。

      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奖。1987年、1995年、2004年三次参加中国书协组织的中日妇女书法交流展及首届、二届中日女书法家代表作品展,日本书法界同行赞誉“有男子气”,1994年分别参加“日中新妇女书法联展”、新加坡“狮城书法篆刻会成立纪念国际书法交流展”、菲律宾“中华逸吟神墨诗书画国际展览”,在韩国汉城参加“95国际书艺展”“98世界美术大展”;首届、二届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等。1988年5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览,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在中国最高艺术殿堂举办个人书展的女同志,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安徽电视台分别作了报道,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先生专门写了《心无旁骛》的评论文章发表于人民日报,给予中肯的评价。书法作品曾在首届黄山杯书画大赛、99’巾帼之光书法展等处获奖。

      本文标题:辉煌光环的背后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556743.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