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露露
(广西钦州商贸学校,广西钦州 535000)
0 前言
中国语言文字委员会对于语言文字使用规范做出了相关的要求:“在正式的交流场合,普通话是唯一的官方语言,汉字是唯一的官方文字。所有与汉语言文字有关的工作,其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层次的普通话能力。”这表明,在教育领域,师范生要从事学前教育,必须具备一定的普通话能力。因此,中职院校在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教育中,必须重视普通话的教育,引导学生参与到普通话学习中,并且有意识地纠正不文明的语言,改正方言发音,掌握正确的普通话发音方法。这是中职学校提升普通话及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向,也是提升中职师范生专业素养,增强学生职业竞争力的重视形式。1 中职学前教育普通话教学的问题分析
1.1 新生对学习普通话的认知不高
在从事普通话教学指导的过程中,很多新生由于人生规划不清晰,职业定位不明朗,对于专业技能的范畴不太了解,尤其是很多学生对于普通话的学习热情不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明显能够感受到一些学生参与普通话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平时与人交流也能够很流畅,语言交流只要没有障碍就行,只要别人听得懂就可以了。抱有这种认识的学生不在少数。而且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普通话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大多与教育有关,面对的学生也基本上是儿童。儿童的认知层次不高,但是语言敏感度非常高,3岁到6岁的儿童正是语言学习的最佳阶段,也是语言学习能力最强的一个时期。这个阶段的儿童很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如果没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将来的教育工作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讲,在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普通话水平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也是就业竞争的核心素养。然而,在中职院校的普通话教学实践中,教师会发现学生对这一模块的学习并不热情,重视程度也不高。
1.2 方言影响深远与发音问题显著
中职院校的生源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和推广以及社会观念的转变,报考中职院校的学生也越来越多,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因此,在师范院校,很多学生的籍贯也不同,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在一起学习,不同地域的学生所说的方言也大不相同。很多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方言交流,再加上语言的潜移默化,很多学生形成固定的发音习惯,一时半会也难以改变。在进行普通话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明显发现,在课堂学习中,有的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文章,总会出现很多奇怪的读音。这不是学生不认识汉字的读音,而是学生在长期的方言的浸染下,难以改变过去的发音习惯,于是在朗读过程中,会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这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普通话具有非常的阻碍作用。例如,有一些方言区的学生平舌音和翘舌音部分,有的方言区的学生前鼻音和后鼻音部分。这种现象非常显著。此外,有的方言区的学生分不清“n”和“l”的发音区别,经常将两个声母混淆,导致普通话不标准。另外一些方言区的学生分不清“f”和“h”的发音区别,这也导致学生在普通话发音方面存在一些毛病,甚至会被人嘲笑。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能够掌握标准的普通话,并且运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教学,这是专业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因此,在开展普通话教学的课程实践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并且及时抓住问题的根结,探寻行之有效的方法,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发音方式。
1.3 不规范的语言文字运用习惯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很多学生依赖网络信息技术,与人交流基本是在网络社交平台。这就导致很多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薄弱,而且呈现出非常复杂化的趋势。一方面,学生的识字能力不强。在手机、电脑的支撑下,很多学生都用电子产品来打字,很多学生提笔忘字,看到了一个很熟悉的字,就是想不起来怎么读。在进行普通话交流中,很多学生不能够正确读准字音,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这种问题确实不应该出现。此外,一些学生的语言词汇积累量越来越少,词汇非常匮乏,讲话缺乏逻辑。这也是一个非常显著的问题。例如,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有一项就是“读单音节字词”,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读准字音,因为学生在平时讲话中就没有注意到这些字。如“攥”和“撰”、“拙”和“绌”等字音总是读混,还有一些平时容易错读的字音,如“癣”、“韦”、“癖”等字。这些字词是学生出错率最高的,这不仅仅暴露出学生平时没有重视普通话,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这个方面非常不规范,并且没有意识到自己学习普通话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