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硕勋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1 《二十五点纲领》简述
希特勒制定和宣布的纳粹党纲领,有思想主线贯穿其中,这就是“大德意志主义”“复仇主义”“种族主义”“专制独裁主义”和“生存空间论”。贯穿和充斥纲领之中的这四个“主义”和一个“论”,构成了纲领的核心,也可以说这就是希特勒制定和宣布这个纲领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1.1 《二十五点纲领》的发展过程
1920 年2 月24 日,希特勒在一次有近两千听众的集会上宣布了由“安东·德莱克斯勒”“戈特弗雷德·弗德尔”和他本人合伙拟定的《二十五点纲领》。同年4月1 日,德国工人党更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时,《二十五点纲领》便成为该党的正式纲领。1926 年希特勒并宣布此纲领“不能改动”,直到1945 年希特勒法西斯专政覆灭时,这条纲领才随之消失。1.2 《二十五点纲领》的主要内容
二十五点概括起来,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关系、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福利等方面。内容广泛而全面。从具体条文来看,它似乎又是各种不同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的大杂烩,一方面,它包括一些极端民族主义的条款。“如建立大德意志帝国,只有日耳曼血统的人才能成为德国公民,反对犹太人的唯物主义精神。废除《凡尔赛合约》并要求为德国人取得“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它也包括一些反对资本主义和主张社会改革的条款,如砸碎利息奴役制、没收一切战争利润,对大企业实行国有化、工人参加企业分红、实现土地改革,废除地租,把大百货公司充公或廉价租借给小工商者,等等。”可以说,纲领对社会每个人都有对应的承诺和保障。2 从《二十五点纲领》分析纳粹党的阶级性
关于德国纳粹党的阶级属性问题,是法西斯主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普遍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纳粹党始终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另一种观点截然相反,认为它始终是中小资产阶级的政党;第三种观点认为,纳粹党的性质,由一个从小资产阶级运动到垄断资产阶级政党的演变过程。造成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学者对于纳粹党发展过程中的几个大事件有不同的看法,因政党的政治纲领对该党一定时期的行动起到方针和目标的作用,并且由于纳粹党纲领本身在希特勒确立领导地位和未来的时间并没有做出实质意义上的修改,所以本文主要通过对纳粹党党章《二十五点纲领》为唯一出发点,对纳粹党阶级性进行研究。2.1 对于《二十五点纲领》中的“反资本”条款的分析
对于纳粹纲领的这一个貌似超阶级的特点,国内传统的观点和思维都会认为,纳粹党反垄断阶级的纲领条款,都是为了赢得选票和拉拢民众的手段,而本身仍然受到背后垄断阶级的操控和干预,或者说是其本质就是垄断阶级的代表。我认为这个观点首先是片面的,缺乏有效的证明手段,没有说明德国当时的群众是如何受到欺骗,所以在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部分学者引用纲领的起草过程作为证明的出发点。他们认为在纲领中列入反垄断资本的内容,并非希特勒本意,“只是迫于党内的普遍情绪,希特勒未敢将德雷克斯和弗德尔起草的小资产阶级社会改革条款贸然删除”“而且纲领刚出台不久希特勒就着手篡改它,证据是:1920 年8 月,他在一次私下谈话说,纲领决定得过分仓促,不应该打击产生财富的工业资本,只有犹太人的资本,食利性资本应该达到。”一个出身下层,经历过底层生活的人,不会无缘无故地站在上层的角度对待问题,并且进一步反对本阶级的利益诉求。后续对容克贵族以及军官团的鄙夷和不信任,以及在大资产阶级面前表现无所谓的态度,包括后续对美宣战时对罗斯福总统的出身戏弄,都是来自小资产阶级的真诚流露。所以,希特勒之所以没有删除这些社会改革的条款,不是对垄断阶级的有所顾虑,恰恰是同在党内的中小资产阶级一样具有反资本主义的情绪。所谓“篡改”的问题也并不存在,就在上述谈话后的一个月,纳粹党就张贴了带有党的主席德雷克斯勒签名的传单,并宣称:“一切资本,不论是犹太人的还是德意志人,如果不包含生产劳动,只是唯利是图,不劳而获者,我们都反对。”针对当时希特勒还并没有完全掌握权力的情况,我们可以断定,不反对“生产性资本”并不是希特勒个人为了拉拢或者本身就是垄断资本所作的主体表现,而是纳粹党当时主要领导人的共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