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云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不”和“没(有)”常表否定含义,二者在语用上区别明显。“不”一般表示对动作或状态性质的否定,常用于动词和形容词之前,“没(有)”一般表示对动作或事物的否定,常用于动词和名词之前。此外,“不”和“没(有)”还存在大量表非否定意义的现象。这种现象较为复杂,学界对此看法不一。著名学者有吕叔湘、石毓智、江蓝生等,这里采取石毓智(2001)“羡余否定”的说法。本文将主要分析“不”“没(有)”与动词和数量词搭配时的羡余否定现象。二、“不”“没(有)”与动词(或动词词组)
1.“不”(1)你不就是小明嘛。 你就是小明。
(2)你不都知道嘛。 你都知道。
(3)这不不算数嘛。 这不算数。
(4)你不就是小明吗? 你就是小明。
(5)你不都知道吗? 你都知道。
(6)这不不算数吗? 这不算数。
汉语中“不”与动词组合的羡余否定多为“不+(副词)+动词+语气助词”结构,如例(1)—(6)。为什么在此结构中“不”不表示否定意义呢?
徐晶凝(2000)指出,汉语语气表达方式主要有语调、语气助词和句法格式等。其中,语调是语气在语音上的表达,一般只表现在口语中。而语气助词是词汇上的表达,句法格式是语法上的表达,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均可表现,所以“不”与动词组合出现羡余否定情况主要与语气助词、句法格式等在书面语中表示出来的语气表达方式有关。
在该结构中,语气助词有“嘛”和“吗”两种,表示两种不同的语气。要搞清楚句尾语气词对该结构意义的影响,首先要搞清楚语气助词“嘛”和“吗”的区别。杜建鑫(2011)指出,“嘛”和“吗”是同音同源的两个语气词,但两者有根本的区别,有各自的使用范围。“嘛”可以表事情本该如此或理由显而易见,用在分句句末或陈述句句末,“吗”可以表质问、责备语气,用于反问句。马建忠《马氏文通》第一次将语气词从虚词中独立出来,称其为“助字”。后又将语气词分为“传信”和“传疑”两类,“传信”是指说话人传达的内容是确信的,“传疑”是指说话人传达的内容是不确信的、有疑问的。所以,语气词“嘛”是表确信语气的,“吗”是表疑问语气的。
在“不+(副词)+动词+语气助词‘嘛’”结构中,如例(1)—(3),“不”之所以没表否定含义,是因为“嘛”在特定语境中与“不”连用时是可成立的反诘句,表说话人对其所述的高度确信,一般在句子后面会交代原因加强话语的可信度,此时“不”的否定语义被“嘛”消解,整个句子的语义是肯定的。如例(1)说话人确定对方就是小明,所以在某种环境(如对方不正面承认自己是小明)中按照自己内心确定的事实去反问对方,比如A和B两个人相遇,A对B说“小明,你也在这呀”,B否认身份,对A回答说“你认错人了,我不是小明”,A反驳说“你不就是小明嘛,我昨天在图书馆见过你”,在这种语境中,A曾见过B(小明),确定其身份,所以在B(小明)否认身份时会按照内心确定的事实去反驳,因此“你不就是小明嘛”的言外之意就是“你就是小明”,语义是肯定的,否定副词“不”没表否定含义;例(2)(3)也是如此,但例(3)后一个“不”表否定意义否定“算数”。所以,在该结构中,否定副词“不”之所以表肯定含义,主要是因为“不”所带的否定含义被句尾表高度确信(即所言是确凿的)义的“嘛”消解了,“不”不再起作用,或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加强“嘛”的语气义。
徐晶凝(2000)认为,在带有特定语气意义的句法格式中,反问句的否定形式表达肯定意义,即带否定副词“不”的否定形式表肯定意义。在“不+(副词)+动词+语气助词‘吗’”结构中,如例(4)—(6),“不”没有表否定意义,这与句尾语气助词“吗”有关。学界普遍认为,语气词“么”是由问句末尾的否定词“无”发展而来的,语气词“吗”则是“么”历史演变的结果。在句法表层结构中,否定副词“不”与语气助词“吗”连用构成反问句,其中“不”的否定含义被“吗”消解,句子表肯定含义;在句法深层结构中,否定副词“不”是与否定词“无”连用的,双重否定表肯定,句子表肯定含义。与“不+(副词)+动词+语气助词‘嘛’”结构语气意义不同,该结构是仅用反问的形式提供事实,一般句子后面不用再赘述原因,侧重表达说话人肯定、坚持的态度。
2.“没(有)”
(7) 没入党以前 入党以前
没发表之前 发表之前在现代汉语中,“没”和“没有”的否定功能几乎完全相同,只是各功能所占的比例不同。本文将二者等同使用,不做区分。
“没(有)+动词+以前(之前)”结构与“动词+以前(之前)”结构语义相当。之所以这两种结构在汉语中并存,本文认为主要是与说话人的主观表达需要有关。这两种结构的核心都在于“动词”,前一结构强调动作行为未发生或未完成,后一结构强调动作行为已发生或已完成,在具体语境中采取哪种结构取决于说话者的主观认知。
为什么这两种结构表相同含义呢?首先,认知语言学认为“对范畴的确定是一个围绕原型建构的模糊的识别过程”“相邻范畴的边界不仅是模糊的,而且是重叠的”。时间范畴即是如此,人们往往无法准确把握没有指出具体时间点的时间范畴的边界,如例(7),“入党”“发表”的具体时间没有明确指出,所以这些行为动作之前(以前)的时间边界也是模糊的,无法确定,在这种条件下,是否对模糊时间节点进行否定在很大程度上不会影响对语义的理解,即肯定与否定表达的范畴大致相同。
三、“不”“没(有)”与数量词
(8) 吃了没几个。 吃了几个。 吃了没五个。(9) 走了没几步。 走了几步。 走了没五步。
(10)过了没几分钟。 过了几分钟。 过了没五分钟。
等了不一会儿。 *等了不两个小时。等了没一会儿。 等了没两个小时。
现代汉语中“不”“没(有)”与数量词组合倾向使用“没”,较少使用“没有”。量词包括名量(例(8))和动量(例(9)(10))。例(8)—(10)中的量词分别是名量词、动量词和时量词。“动词+了+不(没)+数量词”结构存在羡余否定,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非常频繁,也具有极强的规律性,即“不(没)”后的表人、物、动作或时间的量词必须是处于低级次的,表人和事物量少、动作次数少或时间短暂,且语义泛化,具有模糊性,不能是具体的,否则句子不合语法逻辑,或者即使合乎语法逻辑,表达的意义也不同于原来的意义,如“吃了没五个”“走了没五步”“过了没五分钟”三个句子合乎语法规律,但“没”是表否定的。再如“等了没两个小时”这个句子也符合汉语语法规律,但“没”也是表否定的,是对“时间到达了两个小时”的否定。
为什么这个结构中的“不(没)”不表示否定含义?本文认为这主要与量词和否定词“不(没)”的语义有关。分析例句发现,能够进入该结构的量词在层级上要求是客观低量的,或在特定语境中说话人主观上觉得是低量的,所以“数词+量词”结构整体具有[+量小/微量]的语义特征。在日常交际中,说话人会根据主观需要将要突出的焦点对象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该结构中,说话人主要想表达事物量少、动作次数少或事件发生时间短等,这可以通过具有[+量小/微量]语义特征的“数词+量词”结构表现出来。同时“不(没)”可以表减量,与具有[+量小/微量]语义特征的“数词+量词”结构语义相当,并且在结构中“数词”与“量词”的语义关系较“不”与“数量”结构的语义关系紧密,所以在具体言语中“不(没)”可以省略,这也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