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近
“我马玄黄”出自《诗·周南·卷耳》中,诗中写了一位女子在采集卷耳的劳动中想起了她远行在外的丈夫,想象他在外经历险阻的各种情况。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其中,“虺隤”“玄黄”,马疲惫颓伤之貌,而“瘏”“痡”则说出了马和人都因劳致病,疲惫不能继续前行的情况。其中有“我马玄黄”一句,各家有着不同的理解。朱熹认为玄黄是黑色毛与黄色毛相掺杂的颜色。朱熹说“玄马而黄,病极而变色也”,指本是黑马,病久而出现黄斑。而自《诗经》后各家对该句也都标注了自己的理解。本文将利用已有文献从历时层面对“我马玄黄”的历时源流和意义关系进行考察分析。
一、《经义述闻》中对“我马玄黄”的理解
(一)《经义述闻》
《经义述闻》共三十二卷。该书为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校读《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大小戴《记》、左公穀三《传》《国语》《尔雅》等书后,就其中经传文字讹误、注疏师说异同,皆考辨而成的札记。(二)《经义述闻》“我马元黄”部分
《卷耳》篇:我马虺隤,我马元黄。《毛传》曰:虺隤,病也。元马病则黄。《小雅·何草不黄》:何草不黄,何草不元。《笺》谓黄为岁晚草黄。元为始春之时草牙孳者,将生必元。引之谨案虺隤,叠韵字,元黄,双声字。皆谓病貌也。《传》言元马病则黄,失之。何草不黄,何草不元。黄亦病也,犹言无草不病,无木不萎也。以草病兴人之劳瘁,亦中谷有蓷,暵其干矣之意。《笺》言岁始草元,岁晚草黄,亦失之。《尔雅》曰虺穨、元黄,病也。凡物病皆得称之。孙炎属之马,郭璞属之人,皆非也。孙炎曰:虺穨,马罢不能升高之病,元黄,马病之通名,而说者便谓之马病。失其义也。《诗》言何草不黄,何草不元,以是明之。“玄黄”在《经义述闻》中,王引之作“元黄”。《毛传》中对“虺隤”作出解释,“虺隤”指的是马病,他认为马生病可以与“黄”相联系起来。《诗经·小雅》笺解释为,一年之末草木枯黄,初春又冒出新芽,是大自然的规律,所以草木初生可以称作“元”,岁末作“黄”。王引之 《经义述闻·毛诗上》“虺隤”在《诗经》中叠韵字,“元黄”为双声字,皆谓病貌也。《毛传》中则认为把马生病同“黄”相联系起来是错误的,哪有草不枯死,不长出来的,如果把草黄看作是生病的话,那么就是说没有草不生病、不枯萎了。用草木的黄来与人比兴,就像是先秦诗《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乾矣”一般,把山中的益母草根叶都枯黄了比作女子的悲惨遭遇。《笺》曰:“岁始草元,岁晚草黄”这一论断是错误的。但未作出详细的解释。《尔雅》则认为虺穨、元黄都是生病了。但凡事物生病都会给它相应的称呼命名。孙炎把“黄”加之于马,郭璞归之于人,都是错误的。实际上,孙炎认为“虺穨”是马疲惫不能继续行走的状态,而“元黄”是对马疲累倦困的一般称呼,而称说的人就直接把它称为马病,并没有真正理解“元黄”的含义。所以《诗》才言“何草不黄,何草不元”。由此“元黄”可暂看作是马疲惫导致的病态。
二、“玄黄”音义分析
(一)“玄黄”“元黄”语音关系分析
因《诗经》与《经义述闻》有“玄黄”“元黄”两个词,故以《广韵》查其廣韵韵部,以期探讨其声韵关系,详见表1:
表1
由表1可知,“玄”与“黄”同属匣母字,具有双声关系,而“玄”同“元”同属山摄合口平声韵,韵部接近。
《诗经》中的《小雅·何草不黄》也曾写道:“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这里将何草不黄与“何草不玄”相对应。
《说文解字》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凡玄之属皆从玄。”黄:“地之色也。从田从炗,炗亦声。炗,古文光。凡黄之属皆从黄。”
查《说文》可知,“玄”与“黄”皆可以指颜色,而“元”字的解释则为:“始也。从一从兀。徐锴曰:“元者,善之长也,故从一。”因此,“元黄”本作“玄黄”,是因声相近,而韵摄相同,故才有了“玄黄”作“元黄”的可能。
(二)“玄黄”词义来源
1.“玄黄”一词最早出现于周代,例:《周易》上六:龙战于野,其学玄黄。
玄黄本指天地,这里与雷、龙等同列,被视为雄健和盛大鲜明之象。
《周易》: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这里的“玄黄”可以指天地,也可以指天地的颜色。玄为天色,黄为地色。
《今文尚书》:“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肆予东征,绥厥士女。惟其士女,篚厥玄黄,昭我周王。天休震动,用附我大邑周。惟尔有神,尚克相予以济兆民,无作神羞!”这里的“玄黄”则指的是彩色的丝织物。
2.战国时,词义逐渐引申发展,例:
《孟子》:“其君子实玄黄于篚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该句中的“玄黄”亦指彩色的丝织物。
《礼记》:“及良日,夫人缫,三盆手,遂布于三宫夫人世妇之吉者使缫;遂朱绿之,玄黄之,以为黼黻文章。服既成,君服以祀先王先公,敬之至也。”“玄黄”与“朱绿”对应,指颜色。
《楚辞》:“绕曲阿兮北次,造我车兮南端。谒玄黄兮纳贽,崇忠贞兮弥坚。”指古代传说中五天帝的中央之帝。
3.东汉时,主要表示为“颜色”,例:
《全汉书》:“何逸劳之殊也?盖俭者不造玄黄旌旗之饰,及至周室,设两观,乘大路,朱干玉戚,八佾陈于庭,而颂声兴。夫帝王之道,岂异指哉? ”
《全汉书》:“臣闻制度文采玄黄之饰,所以明尊卑,异贵贱,而劝有德也。”
4.六朝便有了我们所说的“憔悴疲惫”之义,例:
《全梁文》:“臣闻役壮休老,上典所优;晨行暮息,事身恒分。若夫玄黄未已,非狄驾之卫;筋力为用,岂强饭之时。”指人憔悴疲惫。
《全梁文》:“奉赐手令,并缪道臻宣旨。伏读感咽,肝心涂地,小人无情,动不及礼,但禀生劣,假推年岁,罪戾所锺,复加横疾。顷者绵微,守尽晷漏,目乱玄黄,心迷哀乐,惟救危苦,未能以远理自制,姜桂之滋,实闻前典,不避粱肉,复忝今慈,臣亦何人,降此忧愍,谨当循复圣言,思自补续,如脱申延,实由亭造。”目乱即眼花,指人憔悴疲惫。
《艺文类聚》:臣闻六辔沃若,不策玄黄之马,九成轮奂,无求拥肿之材,何则?之路已穷,梁栋之用斯阙。不策玄黄之马既不驾已经疲惫难行的马。
由此可以看出,“玄黄”多指颜色,从《周易》的天地引申为天地的颜色,再泛指一般的颜色。而六朝时“玄黄”一词则多指疲惫倦困。《尔雅·释诂》中曾写道:“黄,病也。”可见“黄”也可作人生病时所反映的病态貌。《诗经》“玄黄”作为“马病貌”,“玄黄”是双声字,又与叠韵字“虺聩”构成相互照应的关系。“我马玄黄”指的是马疲惫的样子。正如《诗经》中的“何草不黄”一般,是草木随季节而至所反映的枯黄之态。孔德超(2020)表示《诗经》中常用表现手法“比”描述“草”由“黄”变“黑”的衰败规律,以借此来反映劳役者疲劳而致病的状态。最后,自《诗经》后,后世之人又借用“玄黄”二字这一用例加以延续发展。例:
《诗·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马虺隤……陟彼高岗,我马玄黄。”
晋陆机 《七徵》:“策玄黄於榛险,凭穴岩而放言。”
唐欧阳詹 《瑾瑜匿瑕赋》:“玄黄已疲,奚复骋乎千里;轮囷则疴,焉得用于九重。”
唐王建 《闻故人自征戍回》诗:“亦知远行劳,人悴马玄黄。”
清方文 《卖马行为祝一之赋》:“主人见马意凄楚,嗟尔玄黄瘦如许!”
其中,“玄黄已疲”指马疲惫到极致,“人悴马玄黄”将人的憔悴与马相呼应,“嗟尔玄黄瘦如许”表现了马颓伤瘦弱之貌。这几句诗再次说明了“玄黄”为马疲惫而导致的憔悴消瘦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