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武超
(河南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 472000)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舆情成为我们发表自己想法和评论的平台,对自己的工作以及生活产生较大影响。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学生对于自己学校以及社会热点舆论通过各种信息手段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讨论,而这些良莠不齐的网络舆情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学习态度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因为,现如今许多高校学生都是独身子女,对于某些情感方面的问题上没有成熟的思维,心理情绪会因为舆情评论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一些不好的评论会直接影响个人成长。所以,学校要强化网络舆情管理,建立健康和谐的网络平台,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思想教育。1 网络舆情对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影响的现状分析
1.1 缺乏高质量的管理人才,网络舆情监测不到位
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我国高校对学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结合互联网技术对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教育管理。但是,我们发现许多学校管理工作者都是学校的领导层,他们相对而言具有熟练地管理学能力,并且在对学生的管理有一定的思想教育经验,可是对于网络舆情管理,他们又不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对于学校发生的网络舆情问题不能及时的监测和控制,一般是在事情发酵对学生或者学校产生较大影响后才采取应对措施,没有充分发挥事前预测的作用,因此在遇到网络舆情时,缺乏相应的疏导,舆情控制效果不佳。1.2 学生对学校网络平台缺乏参与积极性
部分学校对于校园网络舆情的监管比较重视,但是对于在校园网络平台发布的消息又不能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学生对校园网络中的信息没有强烈的参与欲望,有的会直接忽略部分重要消息。比如,学校工作人员在校园网络平台中只是单一的发布有关教务处的工作内容、企业招聘信息以及开展组织活动的信息,还有社会中的时事热点新闻,对于学生感兴趣的有关学校热点事件没有发布更新,导致校园网络平台成为对学生发布重大新闻的平台,不能让学生参与互动讨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无法起到促进作用。另外,大多数女学生对娱乐新闻比较感兴趣,而男生则是对竞技游戏以及体育运动比较感兴趣,他们更愿意参与这类新闻的讨论活动,对于校园网中这样枯燥乏味的内容都不会产生较大的兴趣和爱好。1.3 教师缺乏利用网络舆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
高校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方式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但是由于长期处于校园这种单纯的环境中,缺少社会经验,对于社会舆论问题没有良好的明辨是非的能力,特别容易受到他人思想观念的影响。而在校园网络舆情中,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对热点事件进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及时掌握时事新闻,了解社会动态发展,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自豪感,在平等交流中促进学生关系以及师生关系和谐相处,促进对学生强化思想教育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在网络舆情中出现的不良现象没有及时控制的能力,让有的学生遭受网络暴力,影响他们在学校正常生活,不利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2 网络舆情对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
首先,能够帮助学校拓展思想教育工作的管理途径,以往的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都是以说教、通报批评的形式进行管理,这样的方式容易让学生对思想教育工作产生厌倦的消极情绪。而网络舆情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时事新闻用图片、视频、文字等信息在网络平台上发布出来,利用具有正能量的信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例如,在2021 年5 月22 日,我国痛失两位伟大院士: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学校可以在网络平台发布有关两位院士的生平事迹,对学生传播正能量,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其次,现如今高校学生基本人手一部手机,经常会利用网络平台宣泄自己的情绪,有的分享自己的喜悦、而有的则是释放自己的压力,总之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有人理解和为自己提供建议和意见。因此,校园网络舆情可以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参与讨论的群众范围很广泛,有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不同,所产生的评论的观点也不同,教师可以利用具有积极影响的评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吸收他们的建议,增加自身的社会经验。
最后,有利于拓展思想教育传播途径。在以往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师在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传播的方式主要是以学校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校刊、校园广播为主,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思想教育,这样的方式对学生产生的教育效果不是很明显,并且传播的速度相对比较慢。而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的作用,学生也会主动的参与进来,受到教育影响的学生会更多,能够准确及时的对学生强化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