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1 彝文古籍文献遗产资源建设的意义
彝文古籍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承载着彝族人民特有的知识体系和文化精神。从内容上,彝文古籍可分成祭祀类、占卜类、律历类、谱牒类、历史类、文艺类、医药类、伦理类、神话类、译著类这十大类。对彝文古籍文献遗产进行资源建设具有诸多现实意义。1.1 抢救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彝族文化
据有关专家统计,目前国内外彝文古籍总量实存10万册以上,国家收藏仅三分之一左右,剩余的部分少量流于海外、大量则散存民间。散存在民间的彝文古籍大部分缺乏系统性的整理保护,许多古籍受损严重,难以修复;加之,一些不法分子受到利益诱惑,将不少珍贵的彝文古籍贩卖到海外,造成了巨大的文化损失。彝文古籍文献遗产资源建设的前提是拥有充足的彝文古籍资源,因而资源建设的研究会加快各收藏单位对彝文古籍的征集,使更多的古籍资源获得更好的保护,从而延长古籍的生命周期,将彝族文化延续下去。1.2 促进民族教育与满足科研的需求
1.2.1 民族教育的基石。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离不开知识的载体——书籍。没有书籍,教育便只是无本之木,没有目标与方向。彝文古籍的资源建设,使彝族文化的教育有的放矢,更加系统与完整。近年来,楚雄师范学院受楚雄州民宗委与楚雄州教委之托,成立了楚雄师范学院彝族文化学院,旨在培养彝族方面的人才。培训教材是参考了大量彝族古籍文献后汇编而成,涉及诸多彝族语言文学知识,这都得益于现阶段各收藏单位对彝文古籍文献资源建设所做出的贡献。1.2.2 科研的需要。无论是高校还是其他科研单位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古籍文献都发挥着其特有的参考、凭证作用。古籍文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与前提,而科学研究又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科研成果。在过去,研究彝族历史多靠汉文古籍文献,而与汉文古籍文献相比,彝文古籍更能全面、细致地反映彝族的面貌。彝文古籍中蕴含着大量彝族信息,是研究彝族历史与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1.3 有关政策制订的依据
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在制订相关政策时,需要了解该地居住民族的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历史沿革、文化发展等相关内容。民族政策的本质是为了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而民族古籍所承载的内容为维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科教文卫经等事业,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并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自由等政策措施的制订与实施提供了依据。2 国内彝文古籍研究综述
为对当前我国有关彝文古籍文献资源建设的研究有一个较为全面、准确的认知,笔者选取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库来源,在跨库检索系统中以“主题=彝文古籍”进行精确检索,并运用回溯思维查看论文摘要,剔除不相关文献,共得到32条检索结果,梳理结果如下。2.2.1 彝文古籍文献的搜集。搜集是彝文古籍文献遗产资源建设的第一步。没有彝文古籍,资源建设无从谈起。张邡认为各彝文古籍收藏管理单位应该共同制定长近期搜集目标,形成整体规划,同时应该深入彝区采取拉网式收集的方式,家家户户都要涉及。周铭等提出诸如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保存条件较好的彝文古籍收藏管理单位可以提供古籍寄存服务,搜集一些保管条件较差单位的古籍,以避免古籍二次损毁。
2.2.2 彝文古籍文献的整理。古籍整理包括修复、翻译、编目著录等步骤。整理后的古籍才便于开发利用。在修复方面,沈峥等在《云南少数民族古籍修复研究》一文中指出古籍在修复前要鉴定分析破损程度,确定破损级别,从而制订修复方案和选择修复材料,在修复的过程中需要遵循“整旧如旧、整旧如新、最少干预、过程可逆”四个原则。沙马打各等在《浅谈凉山彝文古籍的修复与整理》一文中对修补法、揭裱法、去污法三种常用修复方法的分类、使用工具和操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翻译方面,陈英首次提出彝文古籍的翻译也要做到“信、达、雅”,达到“三性”(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的标准。沙马打各等介绍了古籍的翻译样本如何选择以及人员的分工怎样合理,认为翻译应该采用四行对照译注法。刘云从经济的角度提出应根据文献的性质、价值和出版条件来选择译注的行数。在编目著录方面,杨怀珍说明了编目著录的意义与作用,并对著录项目、著录信息源、著录用标识符号、著录用文字、著录格式的类型和规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2.2.3 彝文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及建库。通过数字化可以对古籍形成再生型保护,对数字化的成果建库,可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禄玉萍在《彝文古籍数字化刍议》一文中提出了古籍数字化的前提,并在《论黔西北彝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一文中详细地介绍了几种录入技术、扫描技术、数字化加工系统。张邡认为先应建成各单位彝文古籍的子数据库,再逐步建设地区数据库,最终建成全国数据库。杨云燕则在《彝文古籍档案数据库的构建》一文中提出应当建立反映外部特征的书目提要型彝文古籍数据库、含有各种载体类型的彝文古籍全文数据库、彝文古籍研究成果篇名数据库三种数据库,针对破损情况采取不同的数字化方式,保证数据库的检索简便及信息安全。
3 楚雄州彝文古籍文献遗产资源建设的现状及现存问题分析
彝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记录知识、传授经验与表达思想为目的,书写并镌刻了大量珍贵的彝文古籍。其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历史、文化、宗教、哲学、医药、占卜、农事、艺术、天文地理、民风民俗、伦理道德等多个方面,具有较高的收藏利用价值。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已搜集的彝文古籍数量多达3万余卷,分别收藏于滇、黔、蜀、京等地的档案馆、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以及研究民族文化的科研工作单位。以云南省为例,各区域收藏单位的彝文古籍收藏数量合计约为 7 000 卷,其中楚雄州的收藏数量 4 600 余册,在云南省各区域的收藏数量中排行第一。但是,仍有大量古籍散落民间,且多数在彝族高级知识分子(毕摩)手中。3.1 楚雄州彝文古籍文献遗产资源建设的现状
楚雄州作为三大彝族自治州之一,是彝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州内有不少单位展开了有关彝文古籍文献的工作。例如,楚雄州图书馆建有“彝族文献数字资源库”“彝族文献数据库系统平台”与“彝族毕摩经典数据库”;楚雄师范学院图书馆申请了5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两项财政部专项项目,依次是《彝族古籍及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研究》《中缅跨境民族口承文化资料整理及数据库建设》《西南彝族口述历史资料搜集整理及其有声数据库建设》《彝族族源研究》《中国彝族土司史研究》和《楚雄彝族文化优秀作品数据库》《彝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与应用开发资源集成平台建设项目》;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创办了《彝文文献译丛》《彝族文化》等学术刊物,编印了《彝族民间文字资料》《双柏彝文字词资料》等书籍。各单位工作的开展推动了楚雄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课题采取田野调查法辅以文献研究法,以楚雄彝族自治州7个主要的彝文古籍收藏保护单位为访谈对象,于2018年12月25—28日展开调研。现状如下:
3.1.1 云南楚雄彝文古籍的特色介绍。楚雄州彝文古籍的特点是纸质彝文古籍的材质多为土纸和绵纸,以手抄本为主;明代后期彝文古籍居多;彝文古籍的行款都是竖写右行,直书,从左到右移行;句式简洁而整齐,文字多属五字句,兼用七字句和九字句。
3.1.2 云南楚雄彝文古籍收藏翻译保护现状(见表1)。

表1 云南楚雄彝文古籍收藏翻译保护现状
3.1.3 云南楚雄彝文古籍数字化建设现状(见表2)。

表2 云南楚雄彝文古籍数字化建设现状
3.2 楚雄州彝文古籍文献遗产资源建设的现存问题分析
3.2.1 各单位收藏数量差异大。如表1所示,在古籍收藏数量上,楚雄州各单位彝文古籍的数量参差不齐,呈两极分化的趋势。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文化研究院收藏数量排名第一,占7家单位总收藏数量的65.5%。其次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图书馆,收藏的卷数已达 1 300 卷左右。其余5家单位均未超过100卷,大姚县文化馆仅仅只有10余卷。各单位收藏数量的不均衡会造成有的单位有能力收藏但无资源,而有的单位有资源但无收藏能力,造成彝文古籍文献遗产资源建设的总进度迟滞。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大量彝文古籍散存民间,征集古籍缺乏方向;二是征集的过程存在困难,体现在经费的不足、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以及古籍比较珍贵,收藏者不会轻易转让等。因而各单位在征集的过程中,征集的成功与否、能征集的数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随机性。3.2.2 翻译进度缓慢。如表1所示,在古籍翻译进度上,只有楚雄州双柏县文化馆和大姚县文化馆进行了全文翻译,其余5家单位只翻译了所收藏彝文古籍的题录和摘要。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与老毕摩们的离世,懂得彝文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少,未经全文翻译的彝文古籍在众多研究学者手上如同一本“有字天书”,因而在古籍开发利用方面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彝语有六大发源地,搜集的彝文古籍中存在4种彝族方言,每种方言的字形、读音存在着差异,加之彝语言人才的缺乏,导致彝文古籍的翻译进度缓慢。
3.2.3 保护条件有待提高。如表1所示,在古籍保护条件与设施方面,7家单位均设有消防设备以及使用杀虫药品,在专柜中保存彝文古籍,保存条件尚可。但是仅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楚雄彝族自治州档案馆的保存条件达到恒温恒湿的水平。恒温恒湿的保存环境更有利于维持古籍的物化性质的稳定,能够更好地延长古籍的寿命。
3.2.4 数字化成果共享程度低。如表2所示,7家收藏单位中有4家已经开展了彝文古籍数字化的工作,分别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图书馆、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楚雄彝族自治州档案馆和楚雄师范学院图书馆。数字化的方式均是根据载体的类型选择拍摄、扫描等,多种数字化手段并行的方式保存,而数字化的成果因为涉及版权问题多未对外公开,主要保存在单位数据库或者相关数据平台里。如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在做文物普查工作时,会将彝文古籍的相关数据(长度、宽度、厚度、名称、年代、封面电子版、内封电子版等)录入到国家文物局的可移动文物系统中,只有通过行业内部的账号、密码登录后方可以查看;楚雄彝族自治州档案馆是将PIG、PDF等格式的数字化古籍保存在馆内的彝文档案专题数据库中,未对外公开,只能通过馆内的局域网查看。
3.2.5 其他问题。在调研中还发现存在重藏轻用、古籍普遍利用率不高,没有统一古籍编目标准及数字化格式与质量要求等问题,亟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