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历史
文章内容页

江山代有人才出

  • 作者: 今古传奇·双月号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1669


  •   

      革命战争的残酷,造成了多少革命家庭骨肉分离。谢甫生经受了许多革命家同样的人生命运。战争期间,他不能将前妻和嗷嗷待哺的儿女带在身边,只能选择将儿女留在家里,保留革命火种,留在大别山那个偏远的村落——湖北省大悟县夏店镇谢家湾,由前妻含辛茹苦,养大成人。其中饱含着多少悲壮和辛酸!

      革命胜利后,前妻没有带着儿女去找谢甫生,而是默默无闻地把孩子带大。孩子们在党组织的培养下,经过自己的不懈奋斗,纷纷成长为祖国栋梁,在各自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艰难岁月,聚少离多

      鄂东北,大别山系余脉群峰环绕之中,有一座古老的小集镇——夏店,历代以来属黄陂管辖。夏店西面有石人山、望湖山,西南有大悟山,东面有枞毛山,从大悟山脚由西向东流出的一条小河与从大悟山山南流出的另一条小河在夏店的谢家湾呈直角汇合,与夏店隔河相望。

      夏店地处山区,人烟稀少。清咸丰六年,大旱加上连年的战乱,老百姓四处逃荒,土地大量荒芜。在此情况下,祖父士鳌公以其存蓄的银两逐步购置了大量土地,计有100多石田,山坡地还不算,大多随田出租,也不收很多租子,只收少量花生油,也算一个善心的地主,水田稻谷也只收秋谷一季。由于集中这份土地田产,所以十家儿孙辈中每家都分到10石田左右,就这样成了当地较大的封建地主家族。

      谢甫生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地主家庭,却投身参加了革命。

      谢甫生少年时曾到大悟山读书。当时,夏店有名的宿儒魏炳峰老先生在大悟山上开馆,夏店四乡有为的少年都到那里听讲古文学,内容多是四书五经、诗词、歌谣等,所以谢甫生有很好的古文学功底,能作诗词。

      后来谢甫生到长轩岭小学、武汉中学读书,接受了新式教育。

      谢家湾的房屋分为南头和北头,南头的老屋住了五家,北头的新屋也住了五家。北头之所以叫新屋,是因为被山洪多次冲毁,毁了又建。新屋有两个大门,靠北是谢祥鹤家,紧邻着的是谢甫生家。谢甫生和谢祥鹤是共曾祖父的堂兄弟,谢甫生年长祥鹤4岁,小时候一块上学读书,后来又一起工作了一段时间。大约在1929年,谢甫生受党的委派到西北军冯玉祥系石友三部工作,谢祥鹤也随后到西北军官佐子弟学校学习,后谢甫生调到西安绥靖公署任宣传主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是杨虎城)。当时,西安绥靖公署负责管辖陕西、甘肃两省。随后,他介绍谢祥鹤到陕西华阴县任警察局局长。当时,谢甫生一家(妻子高志莲、儿子光华光美、女儿光明)都住在西安城内一栋古老的大房子里。当时谢甫生工资每月约三百大洋,那段时间一家人生活富裕。西安的皮毛便宜,家里人除了上身穿皮袄,连裤子也是皮毛做的,后来觉得发热就不穿了。

      工作中,有时候谢甫生把儿子光美带到办公室,要他听收音机,听到唱戏就赶快喊他,由他亲自来收听电台信息。这期间,光华还被叔叔祥鹤带到华阴县住了一段时间。祥鹤在华阴县警察局干了大约一年就调到西安绥靖公署干部训练班(实际上是培养部队连、排干部的军官学校),杨虎城任干部训练班主任,金铭生任副主任,祥鹤任大队长。他从谢家湾带去了四五个人都在干部训练班学习,毕业后都分配到杨虎城各警备旅任连长。干部训练班结束后,祥鹤调到陕西警备第三旅七团一营任营长,中校军衔。这时,谢甫生已离开西安到南方从事革命工作。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以后,身为杨虎城将军部下的祥鹤(时任团长)带领着部队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与日军展开生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牺牲时长子谢光祖年仅11岁,作为烈士的遗孤,光华、光美两位哥哥带着年幼的光祖回鄂东老家求学,他们三人在敌人的炮火中穿越丛林,不能走大路就走山路,辗转数日才到达学校,就是现在的大悟县一中。大概是得益于两位哥哥的辅导,光祖的英语成绩也是出奇地好。高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被四所名校录取,其中包括武汉大学医学系。因武大医学系读六年且学费昂贵,失去父亲的没落的地主家庭生活已十分艰难,无奈的他最后选择了奖学金最高、学费低廉的中南交通学院。他们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在新长征路上接过先辈的火把继续前进着。谢光祖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长航港务局武汉港机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后成为全厂技术权威、高级工程师,并连续多届被选举为汉阳区人大代表。在职四十余年直到六十岁退休后又返聘了几年才正式离开工作岗位。由他设计完成的港口起重装卸机械,如今已遍布我国的沿海海岸线和长江流域,为改革开放后我国港口行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大约在1933年,谢甫生离开了西安调到南方工作,家属一起回到黄陂县城内小南门下河街28号居住,后来可能是为了工作方便又搬到大东门居住。当时,家里有妻子高志莲、光华、光美、光明、莉莉、毛毛(男孩)。

      1933年末到1934年,组织上调谢甫生到上海做地下工作,住机关,建立了联络点,在租界里租了一栋房子,对外称是做生意的,很阔气,就又把家属带到了上海。这次只带了光明、毛毛,妻子高志莲主持家里的生活,并协助他工作,光华、光美、莉莉都留在黄陂与外婆一起生活。去上海以前,高志莲又生了一个女孩,养到5岁时重病不治早殇。带去上海的毛毛,长得很漂亮,可惜在一次洗澡时,因水太热,大人去取冷水来兑时,他跌入澡盆烫伤了,终因烫伤感染救治无效而夭折,年仅两岁。

      谢甫生工作非常紧张、辛苦,每到约定接头的时间,都要按时到约定地点等候,风雨无阻。过了时间没接上头,说明出事了,立即搬家。他所接到的情报,都是用一种特殊的纸卷成小筒,像一根香烟,纸卷得非常紧,针都拨不开,情报就放在床架隐秘处。就这样,开始高志莲还跟着谢甫生在上海住了一段时间,协助谢甫生做革命工作,颠沛流离,担惊受怕。

      1935年,由于叛徒出卖上海地下党遭破坏,谢甫生出逃。有一天下午,谢甫生突然打电话回家,说是联络站被租界巡捕房侦知,他已经不能回家,要高志莲销毁文件和照片。高志莲把文件烧了,照片放到口中嚼烂后吐到抽水马桶中冲掉了。文件刚销毁完,敌人已经进屋搜查,什么也没有查到,隨后将高志莲和小女儿光明带走,先是关在龙华监狱,因为是重案,随后又转到南京陆军监狱。同监关押的女同志很多,对她们母女很照顾,并嘱咐高志莲提审时只承认自己是谢甫生的妻子,是从农村来的,不识字,其他一概不知。那些女同志说,如果你说能认识字,他们就会要你不停地写。那些女共产党员在狱中和敌人拼死斗争,表现得非常坚决,常向审问的敌人喊什么都不知道,知道的也不会向你们说,杀头也不怕,怕死的不是共产党员。

      就这样坐了几个月的牢,没有问出什么,看到高志莲是小脚农村妇女,还带着一个5岁小女孩,当时还怀有身孕即将临产,国民党没有办法,只好将母女俩由高志莲娘家妹夫(国民党后勤军需团长)作保出狱、押送原籍。

      高志莲从南京到汉口转黄陂,到黄陂车站下车时已是身无分文,是族里人叫了一乘轿子抬回夏店乡下的,回乡后不多久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婴都送给了别人,至今失联。

      七七事变以前,光华、光美仍在黄陂县中读书,谢甫生还间接寄点零用钱回来,光美每次总是拿一只袜子到邮局领钱,用袜子装着。

      1938年武汉沦陷前,谢甫生还寄了一次钱回乡。那次寄的是500元,要到汉口邮局才能兑现。当时武汉被日机轰炸得很厉害,无人敢去取,于是有个叫谢炳荣的人到汉口取回了,谢家给了他100元作为酬谢(当时法币与银圆等值)。寄钱的信中,谢甫生告诉高志莲:日本人来了后要到深山农村躲避,不要乱跑,家里的一点田产可以维持生活,不要耽误孩子们读书。此后,就断绝了音信。

      1938年9月,家乡沦陷,高志莲带着光华、光美、光明、莉莉还有外婆,逃到一个山窝里的小村——侯家田。

      高志莲自幼读书识字,是地主家大家闺秀,为人正直贤淑,时常接济村子里的穷苦人,有大家风范,深受乡邻尊敬。其父高全大有田30多石,是高家嘴首富,生了五个女儿,没有儿子,将其弟高友记的幼子泰阶过继为子(高友记有5个儿子,9个女儿)。光华的妻子高七姐就是泰阶的次女,这在乡下叫随姑嫁,亲上加亲。

      高志莲和谢甫生失去联系后,独立持家,身处国破家亡的乱世,在到处逃亡中,还是千方百计让子女读书,将他们教育成才。1945年还向娘家要了两石多田卖掉供光美上学读书。

      后来,高志莲因抚育一群儿女,操劳过度,积劳成疾,已是风烛残年。尽管饱受挫折,命运坎坷,身体日渐衰弱,但她依旧坚强。她叫子女不要找他们爸爸,好好读书自立,奋斗成才。

      1949年武汉解放,韩先楚将军找到高志莲一家,将她安排在湖北军区招待所,享受团级干待遇。当时李先念的嫂子(省军区副司令员吴林焕的母亲,谢光美的舅婆,吴林焕又是谢甫生的叔伯舅舅)与谢家有亲,因为有这种特殊关系,再加上高志莲革命时有功,配合过谢甫生工作,组织上就安排她住在省军区招待所,生活得很好。

      据谢甫生的孙子谢迎庆回忆,1951年父亲谢光美从武汉大学毕业,成家后住中南政法学院蛇山校区单身宿舍。后来,奶奶高志莲主动放弃团级待遇,由父亲供养。

      1954年,由于不愿意在城里住,高志莲回到乡下,叶落归根。长期卧床怕风怕光,她的房门用棉被做门帘,直到去世都没能下床活动。临终时光美、光明都不在身边。

      谢甫生同老家的亲人后来是如何联系上的?据谢光祖回忆,1963年左右,谢甫生被调到湖北工作,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他出席一次会议的消息,在一个星期天和谢光美一起到武昌饭店看望。当时谢甫生还没来得及安排住处,就在饭店暂住一个套间,外面会客室放了小罕和小奇的两张小床,里面是卧室。

      1966年9月,谢光美大学毕业后在湖北省机械工业厅工作。在“运动”中受到了很大冲击,精神有点儿失常,谢甫生知道后就找谢光祖聊天并让他介绍光美的情况,谢光祖就带着光美的儿子迎庆去政协红楼找谢甫生。当时他刚从麻城龟峰山避暑回来,在二楼办公室写诗,那是他第一次见迎庆。

      谢光祖跟他在办公室谈了一个多小时,介绍了光美过去学习、生活和现在的情况。后来,他给光美写了一封信交谢光祖带回,又到航空路电业新村光美处谈了一次。

      1969年秋,谢光祖和光美到政协大院看望过刘璇(谢甫生现任妻子),当时他们住在政协大院靠西面一间简陋的房子里,屋里只有一张床,两条板凳。当时小希也在那里,还带了一个婴儿。他们坐着谈了一个多小时就离开了。

      在胭脂坪住的时候,谢光祖和光美共去过四次。有一次去时他们遇到他的老战友——红二方面军老团长周成美,当时八路军120师老战友贺礼保在长江航务管理局任副局长,他们写了封信让谢光祖带给了贺礼保。

      将门之后,人才辈出

      谢甫生的前妻后代子孙都很自立,在高志莲的管制下没有人走裙带关系,也没有去找组织,都是靠自己自我努力奋斗出来的。当时高志莲一直坚持让几个孩子求学念书,大儿子谢光华1942年从武昌中学高中毕业,正值抗日时期,又无法联系上谢甫生,于是回到大悟县丰店镇南田小学教书。谢光华曾说:“别人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我们家不仅没有沾革命家属的光,还在‘文革中挨了不少整。”

      谢光华命运充满坎坷,也充满传奇。前妻高七姐劳力过度积劳成疾,不幸早逝,留下一儿三女。谢光华从中年丧妻的悲痛中解脱出来后,为了这个破碎的家,不得已娶了后来的妻子徐凤梅。在照顾好之前的子女外,又生下了一子二女,家庭的负担就更重了,但谢光华十分坚强,并没有被生活压垮。妻子徐凤梅也是位贤妻良母,养育前妻未成年子女长大成人,为双方老人养老送终,上慈下孝,勤劳善良。

      新中国成立前夕,谢光华参加革命工作,主要负责大悟县(当时为礼山县河口镇)支援前线的生活物资供应。新中国成立后,1949至1959年在大悟县民政科工作,1960年任大悟县民政局副局长。谢光华平时很少在家里住,经常下乡调查,只有过年才回一次家。1965年,兢兢业业踏实肯干的谢光华出席了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

      据谢光华小女儿谢虹回忆,父亲谢光华不仅文化素质高,人也长得帅,不光写得一手好字让人称赞,吹拉弹唱也都脍炙人口,特别是京剧、黄梅戏,不仅唱得好,还扮相美。他经常教哥哥姐姐们学唱,学得最好的属四姐谢薇。父亲还教了他们很多知识:象棋、绕口令、诗词、故事……父亲一生刚正不阿,完全不靠父母,以自己的能力一直从事着各单位领导职位:开始当民政局局长,后来当生资公司经理……

      谢光华在大悟县生资公司当经理时,单位建职工房用的钢铁当时是极其紧缺的物资,他亲自找到妹夫(時任武钢党委书记),道明单位职工的住房紧缺困难,寻求解决钢材难题。房子盖好后,单位为谢光华一家分配了当时不可多得的一室四厅有前后院的房子。但妻子徐凤梅因生资公司住房离上班的人民医院路程遥远不愿去住,而医院的平房又矮又潮湿。在新房住了一段时间后谢光华和儿女们就搬出了新房,继续住医院的平房,那套新房被让出来给了最需要房子的同事住。这种光明磊落、大义凛然的高风亮节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

      1960年,谢光华发妻高七姐因肾病去世,留下一儿三女,最小的才三岁。为了减轻工作和独自抚养孩子的重担,他娶了当时的河口妇联主任徐凤梅为妻,后拥有一男二女。

      徐凤梅的人生也很传奇。从小跟着母亲一起要饭,因为父亲走得早,母亲悲痛欲绝把眼睛哭瞎了,徐凤梅就一直为母亲养老送终。后来生产队搞生产她工作最积极,成了妇女队长,后来又成了铁姑娘,当上了妇联主任,还被评为省级劳模,去北京见过毛泽东。

      1966年初,由于受到當时“左”倾思潮影响,谢光华被认定为地主成分,降为大悟县商业局下属百货公司经理。“文革”期间,他被定为走资派,下放劳动,在百货公司的食堂挑水做饭。1972年商业局与供销社合并,他又被下放到新城镇农科所种地。1973年回城后谢光华被调到生活资料公司经理,继续下放劳动,负责发放农资用品。多年的农活体力活让谢光华的身体日渐消瘦,多病缠身。到1975年底,因肺气肿等多种疾病卧床不起,无奈提前退休。1985年底病逝。

      谢光华的大女儿谢祖英,曾是电力局的会计;二女儿谢祖芳曾是大悟县广播的播音员;三女儿谢晓桂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也是第一批的大学生体操运动员,还获过奖。大儿子谢祖辉考进名牌大学,孙女谢佳君是华中理工大学(今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毕业;二儿子谢建兵也是华中理工大学毕业,江苏省安科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二儿媳曹保珠,研究生学历,江苏少儿出版社财务经理,钓鱼杂志社副社长,孙子谢潮,工学硕士博世(中国)高级架构师,孙媳栾华琳,本科,扏业律师。家中祖孙三代,代代出人才,代代都有人读书考学。

      现在,谢甫生前任妻子后代家族成员有:

      谢光华:1922——1985年

      前妻高氏1923——1960年,因病早逝,有子女:

      大女儿:谢祖英1947年至今,孝感电力局退休。

      二女儿:谢祖芳1949年至今,大悟教育局退休。

      大儿子:谢祖辉1953年至今,大悟物资局退休。

      三女儿:谢晓桂1958——2023年,珠海退休。

      谢光华妻子徐凤梅子女:

      二儿子:谢建兵1963年至今,江苏省安科院。

      四女儿:谢薇1964年至今,大悟县企管局退休。

      五女儿:谢虹1966年至今,人民医院退休。

      继承先烈遗志,传承革命精神

      谢光华的小女儿谢虹,1966年10月15日出生,1982年3月参加工作,一直在大悟县人民医院财务科任职,直至2021年11月退休。她继承了爷爷谢甫生的基因,性格活泼、敢作敢为,能说会道,喜引领潮流;也继承了父亲谢光华的才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是谢甫生最小也最淘气的孙女。

      工作期间,谢虹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曾任大悟县人民医院团委副书记、女工委员,为人民医院职工文化生活作出了很大贡献。

      2011年,谢虹带动大悟瑜伽爱好者成立了大悟清心雅韵健身瑜伽队,先后公益带动500多名瑜伽队员在大悟烈士陵园进行户外有氧瑜伽健身。2017年成立了巾帼志愿者协会瑜伽分会,带领先后发展起来的各瑜伽馆教练轮流进行公益授课,协助妇联在书生学校举办过千人瑜伽、百人舞韵瑜伽展演和每年的三八妇女节、母亲节、世界瑜伽日等各种舞韵瑜伽表演。2011年,谢虹被大悟老年大学聘为瑜伽教师。

      从小在学雷锋精神的教育下成长,谢虹养成了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品格,继承了革命先辈的优秀品德,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她是大悟《麦田计划》公益团队创始人之一,做过许多帮扶贫困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荣获过妇联颁发的“公益之星”和“湖北省木兰花公益之星”称号,曾被聘为湖北省女子戒毒所瑜伽教师,多次参加该所公益活动。她还是大悟县登山协会管理员,曾多次参加慰问贫困家庭的公益活动。作为大悟县《网络春晚》导演组三成员之一,连续导演过三期大悟网络春晚,并多次参加该团队的公益活动。

      2017年,谢虹创建了大悟县旗袍协会,提议并协助妇联举办过千人旗袍秀活动,旗袍协会参加全国各省市旗袍比赛皆获佳绩,在全国旗袍界小有声誉,荣获过不少奖杯、奖状、证书。她带领旗袍爱好者们活跃在大悟,为传承和传播非遗旗袍服饰文化作出了贡献。2021 年因在全国旗袍界小有声誉,被湖北省旗袍协会提议并选举成为湖北省旗袍协会副会长,同年被大悟县妇联选送市妇联,被评为孝感市“最美妇联人”称号。

      此外,谢虹还是大悟妇联非遗汉绣的首届汉绣班班长,在发动和带领妇女学习技能、传播和传承非遗汉绣发挥过先锋作用。2021年,她又加入楚之乡民俗文化艺术团,任副团长,参演《红军爷爷》,继承爷爷的遗志,传承红色文化……

      谢甫生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重温红色经典,传承红色文化。我们有红色的国旗,是因为我们有红色的过去,红色的故事。每当五星红旗随太阳一同升起,耳边又响起雄壮昂扬的《义勇军进行曲》,总会令我们感动。

      革命战争的胜利,是无数革命前辈用身躯和鲜血换来的。他们不屈服、不言败,再艰苦也要坚持。他们像树,无论经历多少严寒酷暑,仍然一动不动地屹立着,没有人能动摇他们坚强的意志。他们是伟大的,值得崇敬的,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他们是当代和平的创造者!

      今天,我们继承英烈遗志,就是要感悟英烈精神生命的力量,勇敢面对新征程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高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风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正如《红军爷爷》歌词里唱的:

      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让红色基因世代传承。

      (主笔/杨豪)

      本文标题:江山代有人才出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984749.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