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华文文学》(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汕头大学主办,是中国内地首份专门发表港澳台及海外华文文学作品和评论的刊物。杂志创办后,立刻激发了港澳台及海外华文文学爱好者极大的创作及研究热情,纷纷争先恐后投稿,其中不乏一些潮汕籍海外华侨华人创作的有关家乡的作品。
文集访问量: 5639 次
音乐列表
陈连贵朱蓓章摘要:朱蓓章教授以群体历史心理研究法构建美国亚裔文学“回归叙事”,着眼亚裔跨洋双向位移过程中种族心理、历史书写和记忆作用机制。身为华裔研究者,朱教授格外关注美国语境中的华裔文学研究,提倡华裔文学与美国其他族裔文学的比较阅读,以“相似性...
唐书哲摘要:本文是谭恩美两篇散文的译文。在《谨慎的语言》和《母语》中,谭恩美结合自己的创作和生活经历分析了华裔和她作为华裔作家的语言经历和体验,认为美国主流社会对英汉语言差异的认知再现了西方对华人的“认知暴力”,英语和其他语言以及不同形式的英语间...
周忠浩摘要: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在国外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有开创性贡献,这主要体现在其将德国古典语文传统和英美新批评细读方法运用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阐释和批评中。这些方法也见于其诗歌翻译中。在《梅花与宫闱佳丽》一书中,他通过注释、解读、附录等形式为...
杨义宽摘要:“也”字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高频虚词,不具备命题意义,但具有重要的衔接与传情功能,语言学家将此类虚词称作元话语。“也”字英译的质量关乎原作情感的准确表达,关乎西方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关乎中华文学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效果。笔者以《阿Q正传》为语...
童敏摘要:在《倾城之恋》与《红玫瑰与白玫瑰》这两部作品中,范柳原和佟振保作为典型的都市男性沙文主义者在两性关系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利,而女性则处于“失语”的状态,在男性话语的制约下被贴上“淫”与“贞”的标签。张爱玲通过这两个故事展现了在新旧文明交替...
潘敏芳摘要:谭恩美第二部受评论界和读者广泛关注和赞誉的小说《灶神之妻》中关注了社会中的失能人物,其典型人物为文福。对《灶神之妻》进行重新细读发现,谭恩美创作的程式化人物文福是一个身心失能的人,他的身体失能对应的常态是身体健康的吉米;他的精神失能对...
董秋芳摘要:邝丽莎在《牡丹绮情》(PeonyinLove)中书写中国文化时,表现出矛盾性。一方面,她把握到了历史中吴吴山三夫人合评《牡丹亭》故事的精髓,向英语世界的人展示了明末清初中国女性在写作和批评上取得的巨大成就,纠正西方对中国古代女性地位卑...
张平凡摘要:自1997年华裔美国作家张纯如出版了震惊世界的论著《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近二十年涌现出了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多本优秀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体裁覆盖小说、诗歌、戏剧和漫画等,逐步推动南京大屠杀作为全人类记忆文化遗产的研究。以往与...
盛慧摘要:张大春的先锋性及小说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不懈的文体创新及贯彻始终的对于语言问题的探求。本文提出并详细阐释《大唐李白》中的“诗论小说化”现象,认为《大唐李白》以其开创的“诗论小说化”形式融合其对于语言符号的全新思考,成为张大春近年来里程...
操乐鹏摘要: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蕴藏多重诗学资源:其以小说家言融接笔记与评书的叙事传统,挑战着现代小说的既有范式与审美惯性;在知识氛围中对小说与历史、真实与虚构进行辩证和质询,且同艾柯、高阳的小说构成对话关系;文本中对父辈、眷村及历史创伤记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