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华文文学》(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汕头大学主办,是中国内地首份专门发表港澳台及海外华文文学作品和评论的刊物。杂志创办后,立刻激发了港澳台及海外华文文学爱好者极大的创作及研究热情,纷纷争先恐后投稿,其中不乏一些潮汕籍海外华侨华人创作的有关家乡的作品。
文集访问量: 5667 次
音乐列表
王璇摘要:《风前尘埃》作为施叔青“台湾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描写了日据时期的一段历史。作品通过日本人的文化入侵、台湾人的认同转变、揭露“日台亲善”的虚伪面目,呈现出日本和中国台湾之间相互龃龉、充满张力的文化认同关系。施叔青对日本与中国台湾关系的书写...
邹建英摘要:文学嬗变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日本占据中国台湾后在台建立警察制度、保甲制度,台湾士人在反殖民反压迫中发现“人”,密切了文学与人生的关系,瓦解着文学为政教服务的传统观念。日本殖民者以掠夺为目的在台湾发展殖民经济,客观上为旧文学的变革提供了...
鲁怡然摘要:唐文标20世纪70年代新诗批评围绕“文学应该为谁而写”和“文学应该怎样写”两个问题展开,对台湾现代诗逃避现实、崇尚艺术至上所衍生的一系列弊端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检讨和清算,掀起了现代诗论战。他以横扫一切的气势彻底地否定了台湾现代诗的价值和...
赵志刚张西艳摘要:“观音”意象是林宝音小说中最重要的“女神”意象之一。林宝音通过将华人世界中广为流传的“观音应验故事”与新加坡本土文化语境和英语文学叙事传统相结合,创造出了独具匠心的观音形象。林宝音小说中的观音意象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而...
曾景婷高亚文摘要:《骨》是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处女作,小说通过叙事者莱拉对整个家族史的回忆,讲述了一家三代华裔移民在美國的生存困境及其面对双重文化的奋斗史。本文采用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通过主人公微观的个体记忆再现了华裔移美的集体记忆。具本...
张琼摘要:汤亭亭有关族裔、文化的言论一直引人注目。美国读者有武断的“中国性”判定,中国研究则从东方主义共谋的主观解读逐渐转为文化改写的客观分析。从历史叙事解构和符号延异的角度重新分析汤亭亭对中美文化及文学的改写可见,整个北美华裔对独立、平等的文化...
乔琦摘要:人类学对文学治疗的探索集中于文学发生学、文学功能以及大量治疗个案的描述和分析,而对于文学如何能够治疗人类疾病伤痛的学理研究则相对较少。论文以小说《接骨师之女》为例,探讨“可能世界”领域的文学治疗。在虚构叙述中,主体的分化引起叙述分层,文...
张细珍摘要:当代作家笔下的旅外艺术家于本土/域外的对照体验中,遭遇身份认同的困境:“情欲艺术家”自我解放/解构的吊诡,跨国爱情难以跨越的东西方想象,自然/艺术联通的东西方二重唱的幻想。作为华人的“自塑形象”,旅外艺术家的认同症候互文性地传递了作家...
刘亚群摘要:黄锦树作为马华文坛上疾呼“去中国性”的“成功的弄潮儿”,他的创作和论述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华文文学界引起了阵阵讨论。面对马来西亚华人的双重身份/认同焦虑以及马华文学的双重边缘化处境,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去中国性”策略与重写马华文学...
梁燕丽摘要:“子一代”的目光是研究欧华文学的一个视角。以刘瑛的小说集《不一样的太阳》为例,探讨“子一代”目光的叙事视角,为创作敞开的新世界:不仅写出“子一代”的成长变化、有别于父母辈的人生观念与价值选择,而且“子一代”已然具有主体性,此视角的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