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华文文学》(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汕头大学主办,是中国内地首份专门发表港澳台及海外华文文学作品和评论的刊物。杂志创办后,立刻激发了港澳台及海外华文文学爱好者极大的创作及研究热情,纷纷争先恐后投稿,其中不乏一些潮汕籍海外华侨华人创作的有关家乡的作品。
文集访问量: 5691 次
音乐列表
杨汤琛摘要:王韬的《漫游随录》作为事后追忆之游记文本,基于王韬本人际遇的变迁以及书写之际的启蒙策略,于文中全面呈现了一个乌托邦式的西方想象体,与此同时,在展开西方乌托邦想象之际,“吾道其西”的中华文化想象也平行展开,他者想象与自我想象之间的牵扯及...
卜杭宾摘要:《瞬息京华》(MomentinPeking)是林语堂的英文名作。1938年小说问世以来,节译盗印盛行,讹传至今。小说尚未付梓,林语堂便函请好友郁达夫代为汉译,后因郁达夫遇害,译事遂告中断。2015年10月,台北林语堂故居公布了一份《瞬...
摘要:这里节选了正在写作中的《高行健年谱》中的一小节,记录并考察高行健80年代初的文学活动与个人生活。关键词:高行健;年谱;1981年中图分类号:I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7)6-0017-111月14日,在北京写作...
[澳大利亚]欧阳昱摘要:这是欧阳昱无意中发现的一封写于80年代的退稿信。文章讲述他翻译的一首诗歌被某著名诗刊的编辑部退回的往事。关键词:80年代;诗歌;退稿信中图分类号:I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7)6-0011-...
林克欢摘要:80年代已成过去。蓬勃满溢、急切偏至的艺术创造力的大解放,以及它与政治、经济制约力量的抵牾、扦格、勾连、纠结……也早已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今天重提80年代,不是寻找另一个乌托邦,也不仅仅是对既存的文化秩序加以阐释,而是要思索80年代为我...
张怡摘要:《春月》是华裔女作家包柏漪的代表作,小说以“春月”这个出生在封建大家庭的女人为主线,描写了两个老式家庭五代人的经历。包柏漪试图将跨越百年的家族史融入到近代中国社会的岁月变迁与历史发展中,努力“再现”真实的中国形象。作品所具有的双重视角与...
唐书哲摘要:从启蒙现代性的角度来看,美华作家闵安琪《红杜鹃》中的“文革”书写是作家在西方语境下,从叙事者的主体性、行政系统对私人领域的入侵和人性解放的“解放叙事”等方面用普遍人性和民主自由等“现代性”普适价值观反观“文革”时期的中国,是一种隐蔽和...
孙连五摘要:夏济安是被中国学界遗忘的一位杰出学者,从现有资料看,他的文学创作并不多见,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学术成绩长期被大陆文学研究界忽视。这篇论文首次解读夏济安的《传宗接代》,并借助新批评方法对该文本进行了细读分析,重点阐释了小说对儒释两种文化冲...
陈翠平摘要:张大春的武侠小说《城邦暴力团》兼用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呈现出传奇与反传奇双重色彩。小说以完全不会武功的读书人视角,表达了现代知识分子关于隐遁和逃亡、写作的意义与局限等问题的思考。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后设叙事,则使小说中以第三人称视...
司方维摘要:蒋晓云以台湾外省人题材重回文坛,但叙说立场与眷村文学不同,外省人内部的分化昭示出反抗压迫性话语的大语境之下历史诠释的分化。同样是个人、女性的视角重叙历史,蒋晓云多关注与政治无关致力生存的素人,在日常生活细节中演绎俗人的复杂人性。蒋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