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术评论
《上海艺术评论》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及海外。以视觉艺术为中心,反映艺术界和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成就的图文并茂的综合性艺术杂志。(每期有北京及外地、海外文章,体现上海的包容性,重点为新视角、新作品、新领域)
文集访问量: 8364 次
音乐列表
傅军重回历史深处—谈文献展的学术意义和社会价值傅军艺术史表面上是艺术风格的演变史,内在却是艺术思想不断拓展、提升、深化的历史,一切与思想有关的形而上层面的东西,绝不是简单依靠作品本身就能获悉的。而“文献展”正是立足于这些认识与思考。同时,文献展也...
“文献展”的新思路一座城市的艺术资源是该城市重要的文化遗产,它最能实现艺术资源之间的勾连与复合。纵观近两年上海的展览,无论是公立博物馆/美术馆,还是私立博物馆/美术馆,比之前年的各种“特展”扎堆的虚热,有了更为理性的表现,主要以回顾展及文献展的形...
言之﹃图文并茂﹄不止于绘本、小说、影像视频,更有哲思与美学的文字珠玑。脉络清晰地呈现,总是令人赏心悦目。然而,梳理史料并赋予明晰的时间性、历史性线索,可谓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程。而今,在艺术系统样貌不断改变的当下,信息与互联网无处不在,让﹃知识﹄变...
林霖都市丛林中的“柔性空间”林霖我们城市的规划改造,重要的是创造“轻度接触”的空间并激发人们“始于足下”的意愿。由此,我们更希望看到的公共艺术,是应鼓励更多人能花更多的时间待在户外空间。在今天,我们越来越多在质疑“艺术何用”的时候,公共艺术或许能...
马钦忠公共艺术如何塑造世界性的城市“节点”马钦忠城市是依靠空间遗存而承载着城市的记忆,而视觉的记忆就是依赖对这种独特风貌特征和凝聚了时代发展痕迹的公共空间的构筑物的读解感受着城市的生命行程。城市促进艺术,并且本身就是艺术;城市创造剧场,并且本身就...
水晶商业空间与公共艺术,如何相得益彰?水晶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甚至所谓的信息时代之后,当我们每人每天都在花更多时间面对电脑、手机屏幕时,如何让人们因为某件事而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在传统商业中心面临转型、购物网络化的时代,占据城市最中心土地和空间资...
吕骏宇上海地铁与它的文化故事—由首届地铁公共文化艺术节说起吕骏宇2017年6月29日,全国首个地铁公共文化艺术节在上海开幕。随着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于秀芬和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俞光耀共同按下“党的诞生地—上海”和“流动的...
“微聚焦”城市公共艺术生活是艺术的本原,艺术的原力来自生活。与其他艺术相似,公共艺术的目标在于试图阐释并解决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问题。虽然,这是亘古未变的问题,但是每个时代每个艺术家给出的题解各不不同。在当下,人类面临着太多共同的困境与思考:大气...
黄印武回归真实的古镇—云南沙溪古镇的复兴黄印武文化没有具体的形态,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文化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则是灵魂和根本,地区的活力和创造力都与文化密不可分。说起保护,很多人都会想到“修旧如旧”的原则。但是“修旧如旧”从来没有被确切地阐释过;在...
方健有关古镇更新和保护的随想方健更新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有改造、整建、保留维护、拆除、重建或再开发。那么怎样做最恰当,这就必须从多方面去度量,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如何进行缓慢改造,这成为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建设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