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术评论
《上海艺术评论》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及海外。以视觉艺术为中心,反映艺术界和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成就的图文并茂的综合性艺术杂志。(每期有北京及外地、海外文章,体现上海的包容性,重点为新视角、新作品、新领域)
文集访问量: 8366 次
音乐列表
于涛派有别流有径——对戏曲流派若干问题的思考及以苏凤丽为样本的分析于涛虽然艺术没有饱和一说,但从事的人越多,作品越多,想要有特色能够脱颖而出就越难,这也是艺术的规律。戏曲艺术的繁荣同样不仅体现在所宣称流派的数量上,更应体现在质量上。基于以上的分析...
言之面对宏大的传统文化,我们如何承继与发扬?是亦步亦趋小心翼翼,还是大刀阔斧过犹不及?这是两种常见的认识误区,虽然有种种遗憾,但也提请我们认清自己所处所感的批判警示的案例。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出现,都指出一种创造新共活空间以及面对文化客体时建立新型...
李红艳戏曲流派传承问题三思李红艳继承流派,首先要对流派价值有清醒的认知,对自身条件也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客观辩证的艺术眼光,明白如何在继承中发扬优势,而不是在放弃优势中去适应缺点。如果以拙当巧,以守囿变,生吞活剥地继承,原封不动地复制,削足适履地...
郑荣健如何让流派“流”起来郑荣健流派的价值已不必多说,它确定“自成风格的个人”而区别于文学或其他文艺理论的概念,实际上也明确了戏曲流派以演员为中心、以声腔特色为依据的旨归。但是,对流派“立派”加以认定和梳理固然重要,“流派要‘流’”显然更具有现实...
百川何以争流——关于戏曲流派传承的再讨论戏曲流派,历来被认为是戏曲繁荣的重要标志、戏曲传承的重要载体。面对流派纷呈的历史遗产,学习流派也成为大多数戏曲演员走上舞台、成为角儿的选择。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演员对流派的学习趋于僵化、新的流派迟迟不见...
广益在大众文化中,人们不仅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还消费它们的形象,即从形象中获取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认为,对生产的强调已经转向了对再生产的强调,也即转向了由消解了影像与实在之间区别的媒体无止境地一再复制出来的记号、影像和仿真的强...
谭宇静“山寨”与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国梵高”的全球化谭宇静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体系”中一个反映“经济(剥削)全球化”案例,大芬油画村成为当代“反全球化”的社会人类学和文化批评研究的一个“田野调查点”。《中国梵高》拍摄的着力点在于外销画的中国...
徐冠勉“山寨”、Orientalism与欧洲现代文明的自我想象徐冠勉很多人可能不会意识到的是,《中国梵高》所讲述的只是历史而非现在与将来。事实上,《中国梵高》所呈现的“时代模式”在该片拍摄时就已经走入尾声。我们可能更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将来大芬村油...
王文欣大芬山寨画与中国古代书画的作伪——艺术观念及其话语机制的蜕变王文欣从20世纪初原创性成为艺术批评的核心概念后,再精妙的摹仿者,由于缺乏原创性,也只能沦落为艺术评价体系中的二流甚至三流从业者。在这些观念背后,权威和消费社会合力把艺术真伪与优劣...
上海论坛:主持人:杨乃乔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的原创、复制与山寨——论纪录片《中国梵高》及中西美术背后的资本操控上海论坛:主持人:杨乃乔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这是一组来自于荷兰莱顿大学中国学者发出的声音,这组声音直接指向由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