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术评论
《上海艺术评论》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及海外。以视觉艺术为中心,反映艺术界和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成就的图文并茂的综合性艺术杂志。(每期有北京及外地、海外文章,体现上海的包容性,重点为新视角、新作品、新领域)
文集访问量: 8313 次
音乐列表
杨乃乔2016年6月20日至21日,一个精致的国际学术工作坊在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召开,其讨论命题为“传说的风景、媒介的时空与人性的政治:文本研究、文化史与文化研究的对话”,也正是在这个前沿的学术命题召唤下,十数位国内外学者热切地集结于此...
陈海蓝自何勇组织策划“去往从来——雕塑实践与传统文化精神的探讨”雕塑展,于2015年在上海油画雕塑院举办一年之后,再度迎来了第二回展的推进;这是一个由“去往从来学术论坛”发起并兼及主持的具有非常意义的展览,其中跨界论坛更涉及美学、音乐、戏剧、文学...
“雕塑”本身悠久而又复杂,对于中国却是个新传统。肇始于上世纪初,作为直接移植于西方的艺术概念,我们眼中的雕塑与中国传统完全脱节;而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雕塑又面临着建筑、园林、装置等等形式的挑战,以致概念不断泛化、模糊。什么是雕塑?什么是中国的雕塑...
何勇“尽向西”与“东风来”2016年12月,“去往从来——雕塑实践与传统文化精神”学术论坛暨第二回展在上海油画雕塑院举行,作为一个由从事创作实践的艺术家发起、并具有延续性的系列学术活动,它从一开始就具有原发性的特质。而就其的发生、方式、目的及宗旨...
庄子《逍遥游》有言:“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是说近郊游和长途跋涉的粮食准备周期的区别,也揭示要达万里长征的远大目标,必须先做好丰厚的储备。文化事业亦是如此,若无“三月聚粮”的厚积,何来翻山越岭以“适...
李秋辰当有人问你“好莱坞是什么”的时候,你会怎么回答?或许有人会说作为地名的好莱坞,洛杉矶和南加州片区曾是众多电影公司所在地,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会在世界各地谈论那么一个地方。或许,有人会从抽象概念式的好莱坞电影系统角度去回答,认为好莱坞是一种梦...
本刊第五期《富贵的弱者,有限的反抗》刊出后,引发专家的质疑和批评。戏剧学家周锡山认为,这篇对经典名著的颠覆性讨论虽立论新颖,却存在诸多纰越。然而,如原文作者方冠男所言,作为一部经典,《西厢记》在诸多角度都有可供挖掘、解读的空间。希望借此一石,激起...
罗韧话剧民族化从话剧作为“舶来品”传入中国伊始,对于话剧民族化的艺术自觉便应运而生。某种意义上,百年话剧史亦是话剧民族化探索史。上世纪20年代,“民众戏剧”“平民戏剧”等概念的提出,就昭示了戏剧先驱们贴近观众、寓教于乐的平民意识,认识到话剧应当汲...
王劼音重返画室,油画的空间是否依然存在?如何重塑?这是一个新问题,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绘画没有死亡,而是需要重构。当代绘画的重构不是建立在对传统绘画复制的基础上,而是在当代文化精神指向上的重新塑造。具象重构是对传统艺术的修正,是对叙事方式的...
臧宁贝戏剧,小众文艺,凡人念起,戏里一晌贪欢。但戏剧节,却是一口经年的“温吞水”,你方唱罢我登场,模式已成定式,虽热闹有余,但个性不足,只是一年一年又一年。不知何时,换了人间:乌镇戏剧节,横空出世南锣鼓巷戏剧节,锣鼓喧天北京青年戏剧节,让青春在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