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新批评)
《上海文化(新批评)》是目前全国唯一全方位介绍上海的综合性月刊,以“权威性、资料性、可读性”使“立足上海,反映上海,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原定办刊宗旨得以具体化。杂志全方位地向海内外读者介绍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整体形象及发展变化的各个层面,同时也为政界经界的各种决策提供最新的、翔实的动态报道。
文集访问量: 4136 次
音乐列表
王彪人生为何有苦难?这大概是人人都会问,或许已经问过无数遍的问题,但究其答案,未必都能找到满意的结果,因为苦难太深奥了,它就是个谜,自古至今,没有人真能搞得明白。尤其是,你把这个问题延伸下去,比如:好人何以受苦?苦难来了怎么承受?苦难对人生有意义...
王辉城大约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位算命先生。他向母亲要了我和弟弟的生辰八字,然后开始为我们推断人生。结果被他用毛笔写进一叠白纸中,再订成一本薄薄的线装书。白纸黑字,郑重异常。母亲很是小心地用袋子把书包好,收藏至衣橱深处。在我没有走进社会之前,...
阿多诺丛子钰译因为需要在几分钟的时间里,长话短说地谈谈小说作为一种形式的当前状况,所以我只能勉强选择问题的一个方面来谈。我想谈的是叙述者的地位问题,如今它已经变成了一个悖论:讲故事是不可能的,但小说在形式上仍然需要进行叙事。小说是资产阶级时代特有...
李琬沈从文的不少小说都采用反复叙事①的方法,注重共时感的营造胜过对时间流逝的摹写,可看作与线性叙事模式相对立的形式。譬如,在《元宵》、《我的教育》或《边城》这些小说里,作者采用较为散文化的叙述方式,事件和行动显得匮乏,或者十分缓慢。这种叙事模式在...
徐兆正在《沈从文的后半生》(以下简称《后半生》)的《说明》中,张新颖曾解释了他为何要越过传主的“前半生”(1902-1948)而专写或先写其“后半生”(1948-1988):“沈从文(1902-1988)的前半生,在已经出版的传记中,有几种的叙述...
何炯炯1.我的过去一片朦胧1995年秋,马骅独自在西湖边闲逛,本来约好的某诗人一直未露面。他从白堤逛到岳王庙,在附近的书店买了本书用以打发时间。这本书就是莫迪亚诺(PatrickModiano)的《寻我记》,①它更为人熟知的译名是《暗店街》。那天...
陈仲义夏宇是台湾诗坛的超级女巫,另类得有些神秘。她身兼多职:诗人、词家、编辑,客串综艺节目、翻译、设计。她的流行歌词拥有数十万粉丝,透彻犀利,却难得在舞台露脸,她的现代诗作极具争歧,却长年匿迹于热烈的研讨之外。她行迹飘忽,在自己开发的天地,我行我...
杨庆祥一读胡竹峰,最好从一篇《皖西南腊月手记》读起。短文,不到八百字。写打豆腐,“海海一汪浆水”;写腊肉咸鱼挂在梁上,“阳光正好,肉和鱼冒着油光”;写老人打瞌睡,身边有竹杖、花猫、黄狗;又写梅花落雪,远山暗淡;杀猪,挖笋,小儿穿红袄雀跃,新妇打糍...
曾攀我们很难想象,写得循规蹈矩乖巧完备的小说会是一部好小说,小说断不是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说些皆大欢喜的好话,表露些不痛不痒的言语;同样的,那些毫无棱角无可指摘的人物,自然也是无足轻重的,甚至显得不甚真切;而四平八稳不见波澜的叙事结构,也难以传达...
刘大先一风较之于同龄作家,路内是迟到的后来者,当他们早已借着市场渠道和网络平台以“美女作家”和小资情调之类面目出道的时候,他可能还在某个三资企业中做工揾食。他开始获得小说上的声名时,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已行将结束,这似乎是一个对文学并不太友好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