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新批评)
《上海文化(新批评)》是目前全国唯一全方位介绍上海的综合性月刊,以“权威性、资料性、可读性”使“立足上海,反映上海,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原定办刊宗旨得以具体化。杂志全方位地向海内外读者介绍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整体形象及发展变化的各个层面,同时也为政界经界的各种决策提供最新的、翔实的动态报道。
文集访问量: 4132 次
音乐列表
王小平在小说中,他展示出了与其犀利、坚硬的批评文字所不同的温情与柔软,或者说,柔弱身为作家的李云雷已经出版了三部小说集,分别是《父亲与果园》(2015)、《再见,牛魔王》(2017)以及《到姐姐家去》(2018),共三十七篇小说,大多与乡村或者乡...
郜晓琴关于前世:在上海东北角被过早规划过的某些方方正正角落里,号称“熊猫馆”的女生宿舍东区外曾有两列黑暗中热火朝天的大排档。每当夜色降临,上世纪90年代的青春肉体们就手牵着手儿呼朋引伴在某个摊位前就座,炭火和音浪齐飞,力比多与酒水一色,多少少年意...
胡小远一或许可以说,作为当代文学一个特殊现象出现的林斤澜,是从系列小说《矮凳桥风情》开始的。搭筑在瓯越腹地的矮凳桥,既是一个逼仄的所在,又是一个庞大的舞台,以地方史、改革史为场景演绎瓯人命运史、心灵史,包罗万象的格局存在多种系统,这些系统又可细分...
王伟:首先对于又一届高峰论坛的举行表示祝贺,感谢各位潜心跟我们合作,为作家和批评家搭建起交流的平台。我希望这个论坛能成为一年一度大家都有所期待,有所盼望的一次聚会。上海一直非常重视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方面的建设,除了持之以恒地办好文学评论刊物,巩固...
李商雨一2018年,说是中国出版史上的“《枕草子》年”也不为过。单从几个电商平台看,至少有十二家出版社出版了十三种周作人翻译的《枕草子》,这还不包括2019年以来出版的本子。这么多出版社在一个年份里集中出版周译《枕草子》,应该跟周作人去世五十周年...
张宪光庾信的《枯树赋》用典繁密,语意幽深,可以说是汉魏六朝以来“树赋”的翘楚之作,但读来不免滞碍之感。祝尧就批评它“喜成段对用故事以为奇赡,殊不知乃为事所用,其间意脉多不贯串”,有“冗而碎”、“窒而涩”之讥(《古赋辩体》卷六)。祝氏论赋,每每贬斥...
唐棣“词汇不过是用来指称事物的,所以最好每个人都随身携带他想谈论的事物。”——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一真实是什么?实际上就是一种长久的感受传达以“机械复制时代”为分界,之前可称作“艺术之光充溢的时代”,之后就是德国评论家瓦尔特·本雅明所说...
盛韵马勒研究者以阿尔玛命名了一种严重的作伪行为——“阿尔玛难题”指她在作曲家去世后写了一本回忆录,篡改歪曲事实以使叙述对自己有利用来形容阿尔玛·马勒·格罗皮乌斯·魏菲尔的恶毒词汇实在太多,最常见的有:蛇蝎美人、集邮女、谎话精、没心没肺、爱慕虚荣等...
王家新这种对德国语言文化身份的认同,使他们后来对德国人施加于他们的一切都毫无准备保罗·策兰(PaulCelan,1920—1970),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最重要、持久影响的德语犹太诗人。策兰原名安切尔(Antschel),1920年...
吴雅凌译“我对你不感兴趣。”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这句话,必定在某种层面上施暴并损害正义。“我对你个人①不感兴趣。”这句话很可以出现在好友之间的亲昵交谈中,不至于损害友谊中最微妙敏感之处。同样的,一个人说“我个人不重要”,而不是说“我不重要”,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