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新批评)
《上海文化(新批评)》是目前全国唯一全方位介绍上海的综合性月刊,以“权威性、资料性、可读性”使“立足上海,反映上海,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原定办刊宗旨得以具体化。杂志全方位地向海内外读者介绍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整体形象及发展变化的各个层面,同时也为政界经界的各种决策提供最新的、翔实的动态报道。
文集访问量: 4091 次
音乐列表
来颖燕在一个世界里感受,在另一个世界里命名来颖燕维多利亚时代,王尔德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象征给文学作品配插画,如同让两个彼此熟悉又界限分明的阵营短兵相接。世人对这场博弈大多怀有“成见”——文学作品是独大的主角,“配图”的重心在“配”字上,其风格特点...
蔌弦溯流、化用与新生论茱萸与厄土的诗学资源蔌弦复述这一老生常谈的论调,是想提请读者注意,当代诗歌纷繁的面相与其背后潜藏的资源之间有机的关系谈论新诗的源头绝非易事。尽管1917年的“尝试”作为测绘时必须的标杆,已被策略性地安插在诸种文学史中,但近百...
木朵乞食的正名木朵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陶渊明《乞食》写作的重心就留在自我作为唯一当事人的位置上...
玛丽·麦卡锡魏忠贤译再见,阿伦特玛丽·麦卡锡魏忠贤译一她的最后一本书被命名为《心智生活》,计划当作《人的境况》(一开始叫《行动生活》(VitaActiva))的补充,在《人的境况》中,她细致审视了三个概念——劳动、工作,和行动:这三个概念分别对应...
约瑟夫·布罗茨基程一身译九十年以后关于里尔克约瑟夫·布罗茨基程一身译关于它产生的环境我们没有要说的了,原因很简单,这首诗的意味不可能与任何经验相符1《俄耳甫斯·欧律狄刻·赫耳墨斯》,由勒内·马利亚·里尔克写于1904年,使人疑惑的是本世纪这首最伟...
汪功伟真实的自己根本无从谈起关于《黑镜子》汪功伟1谈及这部自2011年开播、迄今为止已然更新至第三季的迷你剧,《黑镜子》制片人查理·布鲁克说:“《黑镜子》每集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不同的演员、不同的故事背景、甚至是不同的现实社会,但都围绕我们当今的...
杰兰特·刘易斯詹湛译在“轻”的时代里,对“重”的重估蒂皮特《我们时代的孩子》及其演绎版本杰兰特·刘易斯詹湛译一大约在七十五年之前,也就是1939年9月4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升起了硝烟。英国作曲家迈克尔·蒂皮特(M.Tippett,1905-19...
黄平“80后”写作与中国梦黄平将自己的批评文集命名为《“80后”写作与中国梦》,很可能迎来嘲笑,以为攀附时议,要借“中国梦”的时髦大卖几本。幸好有几篇小文章可以证明,在发表于2010年夏的一篇谈《蜗居》的文章中,我开始讨论中国梦的危机。那个时候我...
金理同时代的见证金理1收入《同时代的见证》这本书中的文字,最早的一篇是《繁复的表意空间:〈申江服务导报〉解析》,具体写作时间已经记不住,应该是在本科三年级期间,万余字的文章,发表在《上海文学》理论版,第一篇被印成铅字的学术性论文,当时莫大的欣喜历...
王健为生活于现在评胡桑的诗王健受雇于一个伟大的记忆,为生活于现在。——特朗斯特罗姆如何将“现在”从答案重新转化为问题,如今也变成了困扰着当代诗歌写作的难题为了让诗歌能更有力的切入“现在”,诗人做着双重驱离的尝试,首先是在作为象征的语言层面;其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