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纳在仿佛已经遥远了的前几年,“文化”成为文学界最时髦的词,“文化”的概念曾经大得几乎能笼罩人类社会的一切,甚至有“作品是否文学,主要视作品能否进入民族文化”的说法。而当二十世纪中国最为蒸腾的一次“文化热”过去之后,我们陆续读到了一些从“文化”角...
高瑞泉袁进张汝伦李天纲高:《读书》第三期上讨论人文精神的文章,提出了学界朋友共同关注的问题。我们治哲学史、文学史和思想文化史的学者确实应当反省一下,人文精神何以失落?需要注意的是,“失落”一辞,它描述的是人文精神滞留于低谷的境况。以我对二十世纪中...
朱晓进夏晓虹的《觉世与传世》有不少值得注意的研究特点和成就。但我终觉得,最具意义的是在于通过梁启超这样的个体的研究来昭示一个文学时代乃至揭示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某些本质根源的努力;是在于通过具体研究的实绩凸现了“近代文学”的历史价值。面对梁启超...
姜国宁当今世界一个“热点”是民族问题。诸如南非的黑人人权问题,南斯拉夫的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波黑及阿尔巴尼亚族人自治独立问题,不久前东西德国的日耳曼人统一问题,原苏联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格鲁吉亚各民族的主权独立问题,南北朝鲜的和平统一问题,等...
宋远旧时读书人的入仕,以出将入相,行道得时为理想。若时不我遇,亦不妨以东方曼倩为式,“既浊能清”,“染迹朝隐”,也还不失其道。至于不得已而乘田委吏,州县徒劳,则不待秋风乍起,一段鲈鱼莼菜之思已是挥之不去了。其实不必日赋“归去来”,即“隐于仕”,又...
于飞每读《现代摄影》这个刊物,我都感觉到一种沉重,这不仅仅因为它绝少甜美的风景,娇艳的女郎,以及搔首弄姿的“抒情”:也不仅仅因为它几乎是黑白摄影的天下,而是因为它常常告诉我们一些生活中本来所具有,却往往被人们有意无意忽略掉的“真实”(画面的“真实...
倪乐雄海茵兹·古德里安这个名字对许多中国读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不像在西方那样家喻户晓。他不仅频频出现在丘吉尔、戴高乐、甘末林、朱可夫、布琼尼、巴格拉米扬、什捷缅科等战后的回忆录上,而且通过这些战后形成的回忆文字,我们在字里行间仍能感受到他给这些二...
宏图编辑,孜孜,舍己耘人,历来达官贵人、大款巨贾似未必屑于一顾。然,际会风云,时下“编辑”之职,竟然蒙某些当路者所垂青。仕而优则“编”。君不见由“长字辈领衔主编、顾问的书刊、音像等出版物,宛如不尽长江,滚滚东流,成为名实难副的“第二职业”。至于发...
周一良八十万字的《王文韶日记》内容颇为丰富,已有时贤拈出有关衣著的记载加以论述。去秋,右腕骨折后,无法执笔而不废读书,把购藏已久但无暇顾及的书籍略加翻阅,王氏日记即其一也。现就读后感想,胪陈一二。王文韶是清末扬历中外的大官,为人有名圆滑。沃丘仲子...
高瑞泉杨念群章品镇朱维铮吴方费孝通在“智者的寂寞”总标题下,编集六篇文章,介绍五位清末民初的学者和一位外国学者。文章并非着意约写,编前也无既定设想,更无宏扬国学、贬黜西学乃至张扬激进或保守等宏伟意图。只是一些位作者不约而同地写了一些过气文人,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