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吉福《中国圣人论》对中国文化中逐渐积淀而成的圣人观点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行了论证。作者首先分析了“圣人”与中国传统人性论的关系。在中国,对人性的分析和理解,是与“圣人”密不可分的,“圣人”观念在中国传统人性论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其主要在于:...
赵健雄早逝的才子梁遇春,只有机会写出两本散文,其中之一便是《春醪集》。他在那里把人生看成“偷饮了春醪”醉中做出的好梦,颇为感叹地说:“再过几十年,当酒醒帘幕低垂,擦着惺忪睡眼时节,我的心境又会变成怎么样子,我想只有上帝知道罢。我现在是不想知道的。...
李劼悲剧《红楼梦》于非人世界拓出一片人性天地,《柳如是别传》从历史深渊推出一团人格光明。所谓人格光明,当类于马丁·海德格尔《BeingandTime》之Being,或曰存在之敞开,或曰存在之关怀。窃以为,正是这种存在关怀意义上的人格主题而不是常人...
俞晓群西人乔治·萨顿把科学史称作“秘史”,把数学史称作“秘中之秘”。那么,《大哉言数》当可称为一部“探秘”的力作。这是“国学丛书”中的一种。“大哉言数”,语出《周髀算经》,其中记载了周公与商高关于“数”的一段调侃,周公为商高的宏论感染,故而发出“...
余峥诗神缪司偏爱浪漫蒂克的青年,这大约是不容置疑的;然而,读完唐先生新近出版的抒情诗选集《霞楼梦笛》,应该说,对于“成熟而丰饶的中年”和“返朴归真的晚年”,诗神也并没有偏心眼。读完《霞楼梦笛》,掩卷沉思,觉得诗人唐的诗探索轨迹大致可以描述为:始于...
齐焕文早些年有所谓“名角儿靠捧”之说,也就是说,明星之“明”常要靠有声望的名人、舆论的鼓吹,以及小报俗刊的哄抬。这也是要人为地构建起一个能消纳此明星的“文化场”而激起“场效应”。日闻名人为书题序,多有扶掖叹赏之意,也难免会有增其价值以广招徕之图。...
忻寒法治是道德的支撑,但绝不能代替道德。道德是自觉的责任,而责任需要个人的自由选择才能产生。二十世纪初,美国掀起了一阵道德主义热潮,为此,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丹尼尔·布尔斯廷的《美国人》记述了这一经历。那个年代,新移民满怀希望源源涌入美国。传闻...
李银河在西方,宗教规范是社会规范得以实行的工具,人们的行为只是间接地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迪尔凯姆曾说,人们还给宗教的实际上是他们欠社会的债),而在中国,由于宗教不发达,社会是直接通过伦理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的。中国人不敢作出某种行为(如离婚),往...
沪边在拜读《斯宾诺莎哲学研究》之前,很难料及当年的儿十万右派之中有人竟是因为研究这位哲学先驱(“偏重于西方哲学史”)而获罪,更难想象戴罪之人居然能沉浸在斯宾诺莎的哲学之中,孜孜笃笃、潜心研究,以摆脱精神上的苦痛和窒息。洪汉鼎的这部著作,虽然完成于...
彭定安二战结束,德国已成废墟。正当此时,德国历史主义学派殿后大师F·梅尼克(FriedrichMeinecke)以八十高龄,痛定思痛。写作了《德国的浩劫》一书,意在追根溯源,并寻求德国振兴之途。这本篇幅只相当一本小册子,内容都厚重深沉的论著,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