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相《人·岁月·生活》是一本回忆录,书名已掩不住沧桑的感喟。作者伊里亚·爱伦堡,在过去的苏联,是具有世界声誉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老一辈的人,对他并不陌生。爱伦堡,一个从旧时代进入“新世界”的人,却固执地守护着一贯的个性与趣味,这样的守护,有时候会...
谷泉清澈澄明的诗,她的本真意义是裸露出诗神肌体上的每处阴影或波纹。因为她是被沐浴在阳光下的,因此她无暇顾及词语之裳的遮荫,她是扯阳光来又赴阳光去的诗。读诗集《灵魂的居所》,便明显地感受到其间的缪斯都在“养育光芒”。而现在的诗人已很少那样虔诚地讴歌...
张彤华生存之特点,即在躁动不息。我想到了苏童,那个困惑与尴尬的苏童。妻妾成群的历史在苏童的故事中成为一种不同形式的而又真实存在于现实中的“性”嫉妒、“性”争夺。在四房姨太太的生死抗争中,陈佐仟老爷的三太太梅珊“含羞投井”、四太太颂莲精神失常;这场...
孙津再谈后什么现代近半年来,做学问和不做学问的旧友新朋见到我,每少不了用“后什么现代,而且主义”来填充话题,而且是当作一个十分过瘾的话题见面伊始就狠狠地说。不光是在北京,恰好我有运气东南西北转了一圈,外省的人也用这个话题来跟我沟通(也有专为此话题...
心航默里森其人其书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六十二岁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默里森(TonyMorrison)被美国媒介称为创造了历史的女性。默里森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美国黑人作家。在此之前,曾有八十九位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中七位是女性。过去二十年里,...
《中国文化》第七期要目走出“疑古时代”李学勤回到轴心时期——金岳霖、冯友兰两先生的哲学思考和中国文化的展望余敦康香港的中国文化研究——以新儒学为中心的讨论黄嫣梨禅思想史的大变局——中唐马祖禅考葛兆光儒家义利观和私有产权的双重功能赵冈司马谈所创造的...
倪乐雄在现实政治层面上,不论孔孟存有多大分歧,有一点是相同的,儒家先师都把战争看作道德的工具,在他们的视野里,战争已摆脱“自然状态”下争利工具的身份,并被赋予了神圣的道德使命。这种道德使命意识规定了对战争所持之评价尺度和褒贬态度,而对战争的评价尺...
赵宏洲一提起鸦片战争,我们很自然地会想起林则徐、葛云飞、邓廷桢,想起三元里抗英,《南京条约》。而《鸦片战争在舟山史料选编》(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版)这本书却使我们不得不对一些传统观点加以重新审视。比如,书中提出一八四○年英军首先占领舟山是蓄谋...
宏图柳苏先生忆《曹聚仁在香港的日子》(《香港文坛剪影》,三联书店一九九三年版),提及“他一生的著作有五分之四是在香港完成的”。最近面世的《论杜诗及其它》(上海教育出版社版),据整理者曹夫人邓珂云女士《后记》云:“这些文稿写成于六十至七十年代,发表...
徐静静老子《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但他还是忍不住道了,一道凡六千言,后人还美其名曰经呢,并视为诗体。看来,大智者老子也不幸被言中:诗人倾心于沉默,却又求助于话语。——或许这正是老子无为无不为的注脚吧。与道教相应,据说佛教也主张不立文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