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春丽杜甫《望岳》新解付春丽一般认为,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为诗人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进士考试落第后漫游齐赵时所作,全诗表现了青年时期杜甫昂扬向上的政治追求和乐观自信。通过细读全诗,笔者以为传统上将《望岳》诗的写作年代定为诗人漫游齐赵时...
黄慧娟此身游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杜子美巴蜀寺观游历诗内容初探黄慧娟本文将子美先生约三十首巴蜀寺庙道观游历诗集成一个系统:一、关联先生的个人经历及其人生哲学态度,尝试从这些作品来了解先生怎样借助于老庄哲学和禅学思想,对自己强烈的儒家践行者的...
周裕锴杜甫诗中的儒家情怀及其思想渊源周裕锴杜诗中的儒家情怀来自杜甫从小接受的传统儒家教育,尤其是孔、孟的“仁爱”学说。杜诗中的儒家情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仁民爱物”的人道主义精神;二是“仕以为已任”的儒家担当意识;三是“仁者能恶人”的现...
张志烈杜甫精神追求之现代启示张志烈杜诗是杜甫精神的艺术化表现,是对中华文化的最生动最丰富的阐释,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浓缩和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国人在生活实践中的知识、智慧和创造能力的升华和结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李伟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版本辨疑李伟郭知达“九家注”是目前仅存的几种宋刻杜集之一,现知其有郭氏“蜀本”、曾噩“漕台本”、清之“内廷本”“四库阁本”“乾隆敕刻本”及“嘉庆翻刻本”。经考,“内廷本”乃元人易名补阙之高仿;“乾隆敕刻本”与“嘉庆翻刻本...
王怀义因事成境——重谈诗歌意境之诞生王怀义意境观的形成是人们在诗歌创作和讨论中有意压缩诗中“事”的成分、逐渐凸显“情”的成分最终达到对形上境界(“境”)领悟之目的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创作实践和理论总结两方面力量的推动而最终在王昌龄时期完成。这种做...
吴振华纷红骇绿:论韩愈诗歌的色彩世界吴振华韩愈诗歌刻画了一个“纷红骇绿”的艺术世界,其色彩意象分为动物、植物、人物、文物、器物等方面;他既重视“着色与炼色”的锤炼,也重视“实色与幻色”的交织,还特别创造了“堆色与藏色”的技巧;其诗受宗教绘画、人物...
孙尚勇《终南别业》诗意重绎——兼论王维的清狂及其内心悲苦的消解与郁结孙尚勇《终南别业》一诗并非传统理解的那样书写王维徜徉于山水自然之中悠然自得的心境,而是王维最初隐居辋川的内心痛楚和悲苦的深切说明。诗中传达出王维对为官与隐居的深刻思考及其隐约的清...
杜自波清代杜诗学研究的新力著——评李爽《〈钱注杜诗〉研究》杜自波关于注杜,自有宋以来曲折发展。宋之“千家注杜”多为考证、考释,少有发明;元明注杜多承刘辰翁批点之法,而往往流于粗疏;有清一代,注杜则趋向于辨本清源,广深精细,其中清初文坛盟主钱谦益首...
曾绍皇宋代杜诗学研究的新创获──读曾祥波新著《杜诗考释》曾绍皇近年来,随着学术界高质量《杜甫全集》校注整理与对外译介的推陈出新、历代杜诗评论资料文献调研、辑目汇纂以及海外杜诗学研究的方兴未艾,文艺界关于杜甫的大型民族音乐剧、创新舞剧和新创话剧等层...